國內可以玩的元宇宙游戲(云游戲!一場元宇宙降臨前的先鋒之戰,更是打造元宇宙的必由之路)
2021年,稱得上是“元宇宙”元年。
今年3月,主打大型多人在線游戲創作平臺《Roblox》的Roblox公司在美國高調上市,在上市時,它高調宣傳了一個概念:“元宇宙”(Metaverse)。
所謂元宇宙,目前最直觀的形象就是2018年上映的電影《頭號玩家》。在影片中,身為孤兒的主角在現實生活中有諸多不順,但當他戴上一個類似VR頭顯的眼鏡后,就進入了一個名為“綠洲”的虛擬世界。
在“綠洲”中,人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設置虛擬形象,電影中就出現了《高達》、《哥斯拉》、《阿基拉》等經典作品中的彩蛋。即便在現實生活中孤苦伶仃,在綠洲里也能成為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
正如電影宣傳片中所說:“人們之所以來到綠洲,是因為他們能在這里做到任何事;人們之所以會留在綠洲,是因為他們能在這里成為任何人。”
所以,到底什么是元宇宙?
“元宇宙”一詞最早來源于尼爾·史蒂芬森在1992年創作的反烏托邦小說《雪崩》。在小說中,元宇宙指的就是一個沉浸式的數字世界,人們在其中用“替身”(虛擬形象,即英文中的avatar)交流。
不妨用互聯網來舉個例子,如今的人們對于互聯網更多是在“瀏覽”,而元宇宙則是一個可以讓人們“進入”的互聯網世界。在這個數字世界里,人們不會被設備束縛,隨意在互動式的虛擬世界中穿梭,進行游戲、探險、購物等“異世界”式的活動。在元宇宙中,人們還可以和遠在天邊的朋友“共處一室”地交流。
想要實現這種效果,首先就是需要一個沉浸式的顯示設備,比如VR眼鏡,而為了與數字世界互動,還需要某種能實現動作追蹤的設備,這可能是類似體感游戲機上的攝像頭,也可能是某種能佩戴在身上的手表或是手環。
但對于元宇宙來說更重要的是,需要科技巨頭們之間的協作并制定共同的標準。目前來看,很難相信有一家公司能夠打造出完整的元宇宙,就像沒有哪家公司能夠獨立擁有互聯網。而如果這類合作和標準無法達成,那么替身們在各個數字世界之間穿梭的難度將會明顯增大。
很難想象這些平時明爭暗斗的科技巨頭們會真正坐下來把酒言歡,但即便如此,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是堅稱元宇宙已經近在眼前。
科技巨頭的元宇宙夢
對于元宇宙最熱衷的公司,現在來看可能就要數Facebook了。早在2014年Facebook推出VR頭顯Oculus時,CEO扎克伯格就表示公司已經“準備好迎接新一代平臺了”。
扎克伯格在今年七月曾表示:“Facebook應該被視為元宇宙公司。”為了做到這一點,他認為Facebook首先需要的就是用廉價的頭顯設備將更多人吸引到這個虛擬世界之中。而數以百萬計的元宇宙居民將會形成一個龐大的數字經濟體系。為此,Facebook也一直在研發智能手環和能夠保護視力的VR眼鏡。
關于元宇宙環境的本身,Facebook也沒有停下,他們最近就公開了一個VR辦公空間,解決遠程辦公的難題。最近,Facebook還成立了一個新的產品小組,準備打造一個名為“連接組織”的3D社交空間,用以將各類服務橋接到一起。
此外,眾多國際巨頭們也都摩拳擦掌:微軟CEO納德拉在5月就表示公司正在打造“企業級的元宇宙”,Epic Games靠著元宇宙規劃融資了10億美元,英偉達、Snapchat等耳熟能詳的公司也都在推進元宇宙相關的項目,蘋果在AR領域多年的布局也被外界視作其準備進軍元宇宙的信號。
國內的各大公司也已經開始行動。
今年3月,國內一家沙盒平臺研發商MetaApp獲得了1億美元的融資,這成為了國內元宇宙領域最大的單筆融資。MetaApp旗下產品233小游戲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全年齡段的《Roblox》。
4月,字節跳動對元宇宙游戲開發商代碼乾坤投資了將近1億元,后者擁有自研物理引擎的UGC游戲創作平臺《重啟世界》。
6月,社交媒體Soul獲得了米哈游8900萬美元的投資。Soul的目標是建立“年輕人的元宇宙社區”,其背后也有騰訊的影子:騰訊全資子公司Image Frame Investment持有Soul 49.9%的股份以及25.7%的投票權。
而騰訊自己也有直接做元宇宙的意思:此前他們讓游戲開發組天美工作室負責人姚曉光監管QQ,而元宇宙最需要的就是社交流量和高密度的互動。
云游戲——打造元宇宙的必由之路
目前來看,元宇宙仍處在起步階段,再考慮到其龐大的結構和復雜的生態,恐怕短時間內都不會實現。不過,在探索元宇宙的漫長征途上,至少已經出現了一個路標:云游戲。
Roblox CEO Dave Baszucki將元宇宙的特點總結為:虛擬身份、具有真實感的真人社交、可以從任何地點登錄、低延遲、豐富多樣化的內容、完整的經濟體系、穩定性和安全性。可以看出,游戲幾乎符合所有的特點。
事實上,在當今的數字娛樂產品中,游戲無疑是互動性最強的一種,也最適合作為元宇宙的載體。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現今幾乎所有投資了元宇宙的公司都是游戲公司或者有著極強的游戲背景。
近兩年,從游戲類型的角度上說,最火的無疑是“開放世界”,在這類游戲中,玩家可以選擇一路朝著主線目標前進,也可以在路上走走停停,自由探索。
就拿近年來開放世界的標桿《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來講,光是900個“呀哈哈”就足夠吸引玩家搜遍整個海拉魯大陸。玩家在開放世界游戲中能做的也不僅只有戰斗,種地、擺攤兒、做飯等種種互動方式不一而足,如《我的世界》和《上古卷軸》這種游戲還允許玩家制作Mod,進一步豐富游戲的內容和形式。
但元宇宙的內容要遠比開放世界豐富,其計算量更是難以想象。光是一個經濟系的復雜程度可能都會超過不少游戲本身了,如此龐大的計算量如果全部在本地運行對于硬件來說將是極大的負擔。而即便真的有能完美進行這些運算的設備,其成本恐怕也是多數人難以承受甚至無法想象的。
因此,云游戲就成了搭載元宇宙的最佳平臺。
云游戲技術能將元宇宙內核和渲染的過程都轉移至云端,通過云端強大的算力完成世界的搭建。同時,云游戲的擴展性也更為豐富:如今的游戲除了靠官方更新外,擴展主要靠玩家自制的模組(Mod),但由于本地設備的區別和局限,同一款Mod不可能完美兼容所有設備。但云游戲從本質上說是,是所有玩家都使用了同一套配置,因此也不會出現兼容性的問題,同時更強的算力也能完全解放玩家們的想象力。
Epic老總Tim Sweeney曾說:“元宇宙并非出自某個行業巨頭,而是數百萬人創作而成。”因此,對于志在組建元宇宙的巨頭們來說,一條清晰的路線就已經擺在眼前了:首先完善云游戲的內容和服務以吸引到更多的玩家,在玩家足夠多之后組建起完善的用戶生態,最后發動用戶參與內容創作,一步步為元宇宙添磚加瓦。
云游戲,一場元宇宙降臨前的先鋒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