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互聯網公司裁員賠償(不裁員都不好意思叫互聯網公司了)

    互聯網公司裁員賠償(不裁員都不好意思叫互聯網公司了)

    編輯導語:近期,互聯網大廠紛紛裁員,引起了一股“裁員熱”,當然也帶來了恐慌。畢竟互聯網行業已經卷成卷心菜了,裁員無異于雪上加霜。而本篇文章中,作者卻持不同的態度,是什么態度和想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2021年的第一場雪,未必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些,但2021年的一場場雪,肯定比以往時候來得更密些——有時候,還是臺風+暴雨+雨夾雪。

    互聯網用工需求表,就是溫度計。

    連日來,互聯網企業被傳得最多最密的消息就是:裁員。

    不是一家兩家在裁,是除了那一家兩家都在裁。

    在前幾年,要是哪家互聯網企業被傳出在裁員,畫風通常是:

    涉事企業遮遮掩掩。

    記者們高聲喊道,「你們這次是賠N+幾?」

    大廠便睜大眼睛,「你們怎么能做這種不實報道……」

    「什么不實報道?脈脈上都已經談開,微博也熱搜了。」

    大廠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人員優化,不叫裁員……互聯網公司,能裁員嗎?」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么「鼓勵狼性、淘汰小資」,什么「局部優化,降本增效」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圈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現在呢,都不用遮掩了。

    畢竟,裁員不算另類,不裁員才算另類。

    A剛甩出一張「裁員30%」的牌,B就喊了一句「跟」,然后出了張「2條業務線裁并」;

    B話音剛落,C明牌了:我把技術團隊人員裁了80%,算不算王炸?

    這時候,被遺忘的樂視秀了波「反向操作」,在連續「不跟」后,亮出了一張牌——3。順帶著還露出「樂視或成最大贏家」的表情。

    大伙一臉懵:「原來你丫還活著」。

    01

    互聯網企業裁員,不是什么新鮮事。

    那些說自己從不裁員的企業,都養著「百萬HR」:他們字典里沒有「裁員」,只有「員工被自愿離職」。

    就像「茴」字有四個寫法一樣,裁員有好幾種叫法:

    每到年底,都是「優化」高峰期——領導和員工述職表上的績效數據,都會揉到企業基于營收、利潤和人效比多維考量的決策表中。業績欠佳的,可以喜提「跟HR面對面」資格。

    但以往,互聯網企業總是這邊裁、那邊招,算是人資「換血」。

    現在呢,是一邊裁,一邊鎖Headcount。

    3年修得同船渡,5年修得拿股權,8年修得拿賠償——被裁員還能拿賠償,那是絕對的福報。

    到年底了,很多員工心中默念的,已經不是拿6個月年終獎了,而是不被裁了:能待到年終就不錯了,哪還敢指望年終獎?

    來看看互聯網裁員消息匯總(不完整版):

    哈啰全面凍結明年新增HC(個別項目除外),帶不出業績的干部要淘汰

    神州優車裁員,HR直接到工位宣讀辭退通知

    瓜子二手車年底預計裁員30%,租車等個別部門裁員50%

    蘇寧北京研發中心裁員,有的部門裁員比例達到70%

    新浪閱讀業務線裁員90%

    vipkid裁員15%-25%

    馬蜂窩裁員40%

    宜信裁員,外包技術被優先砍掉

    水滴籌對顧問團隊及保險銷售團隊裁員

    愛奇藝宣布計劃裁掉20%-40%的員工

    蘑菇街技術部門被曝裁員80%

    一并被傳出裁員的,還有新BAT和快手、滴滴等。

    在脈脈上,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優化」幾個字,橫豎睡不著,仔細看半夜,就會在字縫里看出兩個字來——裁員。

    02

    那,還有不裁員的互聯網公司嗎?

    當此之時,墻角傳來一縷微弱的聲音:我。

    人們循聲望去,那人頭上貼著一個Logo:Le。

    12月21日,樂視視頻、Letv、樂視智能生態微博賬號同時發布漲薪海報,宣稱「這次對標互聯網大廠」,還直言中國人不騙中國人。

    其內部信中說,從2022年春節后,恢復員工去年疫情期間的降薪部分和補貼。

    翌日,樂視還官宣,不會裁員。

    樂視的騷,閃了很多人的腰。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你還活著?

    第二反應是:是「下周漲薪」嗎?

    不得不說,樂視挺會玩——

    你們都在春節時打紅包大戰,App Logo上標著「分N個億」?

    我就來一個「欠122億」,不高興的話,就再換成「老板造車美利堅」「為人立志當高遠」「小賈生態雷總驗」……(這操作,杜蕾斯微博小編看了都壓力山大)

    你們都在裁員?

    我來一波逆行:高調官宣不裁員。要的就是不走尋常路。

    樂視漲薪和不裁員的底氣,就在于一點:結束蒙眼狂奔的業務擴展,在主營業務上強化發力。

    所以,樂視智能生態重回公眾視野,新品類、新產品陸續上市;電視端與移動端運營、廣告商業化等向好。

    看起來挺好的,但不能忘了幾點:

    人家去年是裁過員的,在之前緊平衡狀態下不再減員,很正常;所謂的加薪,也是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它是在不考慮歷史債務影響的前提下,于2021年首次實現經營利潤、現金流雙平衡——那-153億凈資產還在那。

    樂視很樂觀,但從新三板轉到老三板的它,漲跌壓根就沒什么代表性。

    說樂視是「萬花叢中一點綠」,那也就是蜻蜓點水的那一點。

    憑著那點體量,它很難攪起什么大動靜,更難改變互聯網行業的基本面。

    03

    裁裁不休,時不我與的哀愁。

    互聯網公司紛紛開啟裁員模式,無非是因為: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

    用戶增長停滯、廣告增速下滑「雙擊」之下,連騰訊、阿里、字節跳動這樣的「班級特優生」,都過上緊日子了。

    前些年,互聯網公司人員流動極快,走得多,招得也多。

    這點本再正常不過:當時用戶多、風口多、熱錢多,在「規模越大,市值越高」的估算公式下,互聯網企業把攤子鋪大的動力強勁。

    擴張業務邊界,擴大團隊規模,再擴張再擴招,似乎可以正向循環下去。

    正如人力資本專家鄭穎美說的,許多互聯網業務從產品研發到最終投向市場的鏈條,本就被壓縮到極短,敏捷性開發與新業務快速試錯都很常見,業務特點就決定了平臺企業的擴張和緊縮都會非常明顯。

    但這條循環鏈,現在撞在了現實的高墻上,已經轉不動了。

    之前是「一步兩步,一步兩步,一步兩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

    而今卻是「步步惟艱」,往哪去都是一片紅海。

    下沉,免不了再度狹路相逢;

    全球化,逆全球化疊加疫情,成了「雙料絆腳石」;

    產業互聯網,得「慢工出細活」;

    元宇宙,就算拿到門票,也難回避「割韭菜」之問。

    在很多現象級風口都遠水難解近渴的情況下,組織或架構調整,就成了業務受挫時的對應應對策略,裁員則是成本核算之下處理「不良資產」的手段。

    用互聯網觀察家葛甲的說法,它是開源無望之后的無奈節流。

    這塊業務不掙錢?砍。

    那塊業務跟國家戰略方向不符?砍。

    在「活著意味著一切」的語境中,互聯網企業放棄「擴張迷戀」,「守正」重于「出新」,在所難免。

    這樣一來,就算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沒有樂視那么衰,卻免不了和樂視走上一樣的路子——

    聚焦主業,追求現金流為正、盈虧平衡且可持續發展,不再蒙眼狂奔,不再急著做大飛輪。

    與之對應的,就是留下造血回血的業務,砍掉流血失血的部門。

    3年前,萬科喊出了一句「活下去」。

    后來,這被視作對房地產行業處境的預言。

    但現在看,這說的那只是房地產行業?

    04

    互聯網行業是個風向標。

    今年以來,太多互聯網企業都經歷了市值大跳水,跌得讓人有些肝疼。

    看上去,縮水的是互聯網企業的規模,但其實也是「共同富裕」棋盤中要分的財富蛋糕。

    騰訊阿里市值共跌了數萬億,意味著人們可分的財富蛋糕也少了很多。

    當近年來已成國民經濟新動能的互聯網行業,都不得不選擇裁員、開啟收縮求存模式時,其他行業的境遇可想而知。

    要知道,互聯網廣告業務增長陷入瓶頸,直接原因就是實體經濟挺難——制造業利潤率本就低,地產、教育、旅游也不景氣,大家手頭都很緊。

    一個「難」字,就是不少行業境遇合并后的同類項。

    《財經十一人》梳理的2021十大收縮行業就顯示,除了房地產和教培行業外,航空與機場(收縮135%)和旅游業(收縮84%)也受到重挫。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可以把「成年人的」去掉。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近日在解讀中國經濟未來形勢時就說到: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增多,挑戰上升。

    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從國際看,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

    這里面的有些問題,不是短期性的。

    或許有人會說:今年難道不是受疫情+暴雨+缺煤+缺電+缺芯等因素連環擊的影響,才這么難?

    這其實是「以今天看今天」。

    以昨天看今天,會覺得,高增長模式還沒到結束之時。

    從今天看今天,也會覺得,今天的困難只是暫時的。

    從明天看今天,會發現,那句被高頻提及的語錄——「×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卻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未必是扯淡。

    從后天看今天,更會發現,今天的世界正處在新舊周期過渡的節點,「周期律」仍會在暗處揚起指揮棒。

    過去中國互聯網行業迎來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長期,「時代紅利」無疑帶動了互聯網輪子的飛速轉動——它跟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完全疊合。

    這也助長了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往日的「樂觀偏誤」:他們認為,困難都是暫時的,短暫困難期困不住「線性增長」勢頭。

    但多年前,世界經濟就陷入萎靡了;這兩年,更是陷入百年未遇之衰退。

    早在2017年,全球互聯網巨頭微軟、Oracle、思科、甲骨文、雅虎、特斯拉、stackoverflow等,就都出現了大規模裁員潮。

    世界經濟困于周期律里的低徊,終究會有傳導效應。

    在全球經濟齒輪咬合的語境中,哪怕巨大的內需市場構成了「反脆弱結構」,那也未必能截斷傳導鏈條,只會拉長傳導時延。

    而國內互聯網企業的裁員,就是對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反饋,是冷空氣來了后的御寒動作。

    05

    互聯網用裁員寫出了一個大寫的「難」字。

    在經典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里,女孩馬蒂爾德問殺手里昂:「生活是一直這么艱難嗎,還是只有童年如此?」

    里昂回答:「總是如此。」

    現實就是如此:難或許是常態——趟過淺灘,到處都是深水區。

    以往在淺灘借風口之力花式蝶泳的我們,可能會產生「樂觀偏誤」,認為前面還是淺灘,再游一下就可以上岸了。

    可前方是深水湍流。

    該怎么辦?

    樂視前天的那封致員工的公開信——《5年鏖戰 堅守讓我們迎來曙光》,算是遞來了一碗雞湯。

    「此刻的我們就像北境長城的守夜人……在涼冬筑高火焰,在至暗時刻前行。」

    用的是《權力與游戲》里的梗。

    如今,凜冬已至。

    無論互聯網大廠,還是我們所有人,都要想法子熬過去。

    用小作文里慣有的雞湯化表達就是——

    不必等候炬火,自己做自己的光,暖和自己。

    作者:佘宗明

    本文由 @數字力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相關文章
    草莓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