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錢包頁面怎么加密(通過捐贈維持的加密錢包WalletConnect 終于邁向商業化)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小編:記得關注哦
來源:潘致雄
原文標題:通過捐贈維持的WalletConnect 終于邁向商業化
撰文:潘致雄
火星財經注:今日,WalletConnect完成1100萬美元A輪融資,由Union Square Ventures和1kx共同領投,Coinbase Ventures、Semantic Ventures、Zerion等機構參投, Alex Svanevik、Eric Conner、Arjun Bhuptani、Viktor Bunin、Mara Schmiedt、Anna Rose和Ajit Tripathi等天使投資人也參與了該輪融資。籌集資金將用于幫助WalletConnect成為去中心化Web3信息層。為此,WalletConnect正在構建兩種新的協議——直接消息傳遞協議和推送通知協議。WalletConnect 團隊靠著社區的捐贈資金,已經開發了接近 4 年的時間,期間從沒討公開商業化或者代幣化的方式,而是堅持不懈地小步迭代,去年也公開了其 2.0 版本的計劃,擴展至多鏈。
但靠著捐贈是很難擴張和商業化的,所以他們終于在想清楚自己的方向和路徑之后,決定融資1100 萬美元和擴張團隊,在他們擅長的信息通訊方面探索出更具體的協議:消息通訊和信息推送。更多的細節還沒有公開。
其實我從這位開發者的上一個項目 Balance.io就開始關注了,這是一個起步于 2016 年的以太坊鏈上資產管理的應用,在當時來看由于太超前了(還沒這么多資產),并且 2018 年之后的熊市期間由于沒能找到商業模式,所以最終選擇了關閉。而 WalletConnect 依靠社區卻維持至今。
我正好在兩年前寫了一篇關于 WalletConnect 的介紹文章,現在來看他們的體驗和流程沒有明顯變化,但穩定性應該是有所提升,也可以看到他們在 GitHub 上已經發布了幾十次版本更新。
以下原文發表于 2020 年 3 月 12 日的鏈聞微信公眾號,作者為潘致雄。
《?當加密錢包跟微信一樣好用:掃碼登錄的 WalletConnect 了解一下》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功能卻是讓大眾用戶真正使用加密貨幣的關鍵一步,也是 Web3 和加密貨幣生態的重要基石。加密貨幣錢包的易用性一直是個讓人頻頻吐槽的大問題。好消息是,這種情況正在一點點改善。
比如說,掃描二維碼登陸的功能。中國的用戶應該很熟悉使用二維碼掃一掃的功能,可以用來支付或登錄網站,比如常用的微信電腦端就需要通過手機掃碼的方式登錄。現在,越來越多的加密貨幣錢包也在借鑒這套成熟的流程,并采用了一套開源且標準化協議,這樣,安全性更佳的手機就能與功能性更全面的電腦打通,為用戶提供更全方位的產品體驗。
這套開源協議被稱為「WalletConnect」,由同名的非盈利組織 WalletConnect 基金會支持開發,負責人為 Pedro Gomes。Pedro Gomes 曾經是以太坊一站式 DeFi 入口級產品 Balance.io的網頁端全棧工程師,在 2018 年的時候,他離開Balance.io,全職投入 WalletConnect 的開發。
以太坊社區基金(ECF)和以太坊基金會(EF)都曾資助過 WalletConnect,而且將 WalletConnect 視為 Web3 基礎設施中的重要一環。對于絕大多數錢包工具開發商來說,沒有必要重新造輪子,直接集成 WalletConnect 的開源協議即可,而且不用擔心未來會更改商業模式。
從功能上來說,WalletConnect 非常簡單,就和你使用微信和支付寶一樣。用戶可以打開一款支持 WalletConnect 的移動端錢包,然后在電腦瀏覽器中訪問 DApp 時,只需要通過掃碼授權,就可以進行鏈上的交易或執行智能合約。
從安全性來說,WalletConnect 采用的是成熟的方案,有點類似于在互聯網中很普遍的開放授權標準 OAuth。最關鍵的是,使用該功能時,私鑰不會離開用戶的手機,在獲得用戶授權確認后,手機端錢包會簽署交易信息,然后將簽署過的信息提交至桌面端的 DApp 中。
當然,從技術架構來說,WalletConnect 的方案遠比上面描述的更復雜。
WalletConnect 第一版手繪架構圖
目前 WalletConnect 的采用率已經很高,一些主流的錢包和 DApp 都已經集成,包括 Trust、Metamask、Argent、Gnosis Safe、Infinito、Atomic 等 17 款錢包,以及 MakerDAO、Uniswap、Binance DEX、DDEX、1inch、dYdX 等 39 款 DApp。這些錢包和 DApp 工具覆蓋了很多流行且活躍的項目,且以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為主。
沒有 WalletConnect 的的體驗:DApp 在電腦端,錢包在手機端
在 WalletConnect 尚未普及時,大多數的 Web3 應用或 DApp 都是網頁端優先的。原因比較簡單:手機端原生應用的開發周期較長和開發難度較大,網頁版應用的開發速度和工具更符合目前加密貨幣生態的迭代速度。而且很多網頁端 DApp 尚未很好的適配手機的屏幕尺寸,體驗較差。
然而,對于加密貨幣錢包而言,又是以移動端優先的。哪怕業內最常用的電腦桌面端插件錢包 MetaMask,也已發布移動端,而更多的錢包都沒考慮開發桌面端產品。
為什么會這樣?
一個很明顯的結論是,「移動端優先」是全球互聯網的趨勢,無論是電商、O2O、社交還是科技金融,手機作為載體比電腦更易獲得,也能隨時聯網,這些都是加密貨幣錢包的最基礎要素。此外,考慮到便攜性、私密性,移動版錢包也比桌面端更合適。
除此之外,很多新款手機都增加了隱私保護的特性,如蘋果的安全隔區就是物理硬件層面的安全措施,雖然安全性比不上定制化的硬件錢包,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已經足夠。而且普通的加密貨幣錢包無需強大的運算性能,所以性能也不會是瓶頸。
所以這會讓 DApp 的用戶產生割裂的體驗:大多數錢包在手機上,因為更便捷和安全,而 DApp 用網頁開發更快速,適合用電腦瀏覽器使用。
MetaMask
在 WalletConnect 之前,解決方案是 MetaMask 或已經被砍以太坊官方的桌面端錢包 Mist。MetaMask 是一個大家都很喜歡的網頁插件錢包,只需要一個 Chrome 瀏覽器就可使用,但對于那些更喜歡用手機端錢包的用戶而言就很不友好了,這些用戶可以選擇將私鑰拷貝至電腦端的 Metamask,或者將一些 ETH 轉賬至 MetaMask,前者可能會導致私鑰泄漏,后者的用戶體驗比較差。
而 WalletConnect 正是解決上述問題良方,讓移動版錢包和桌面版 DApp 可以兼得,同時,也不會產生額外的安全隱患或讓用戶體驗脫節。
本是個副產品,現在卻成為重要的積木
WalletConnect 原本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而是以太坊上的老牌項目 Balance.io研發過程中的一個附屬產品。
當時,網頁端全棧工程師 Pedro Gomes 希望為 Balance.io提供一套業內標準的用戶體驗。在經過幾個月的研發后,他和團隊設計出一套可以將管理工具打通手機錢包的用戶體驗。于是在他們制作出原型產品后,將這套工具開源,并取名為「WalletConnect」。
后來這個產品獲得了以太坊社區基金(ECF)和以太坊基金會(EF)的資助,團隊也決定以非盈利組織(也就是基金會的形式)運作。Pedro Gomes 也就離開了 Balance.io,全職開發并運營 WalletConnect 項目。
Balance.io是一個起源于 2016 年的項目,創始人 Richard Burton 是一名早期的以太坊支持者,今日依舊活躍在以太坊社區中,扶持一些早期的 DeFi 項目,并在開發一個名為 Shell Protocol 的穩定幣交易協議。Balance.io的初期產品類似于一個觀察錢包的工具,用戶輸入自己的多個以太坊地址,就可以匯總查看資產或者 DeFi 協議內的資產情況。
Balance.io
后來 Burton 在 2019 年底決定關閉這個項目,核心問題來自于項目的商業模式,未能產生營收。他認為自己并沒有想清楚這個產品的用戶群體到底是誰,只是對一個追蹤資金和以太坊數據的工具非常感興趣——「好奇心是好的,但燒錢并不好」,他這樣總結這段經歷。不過必須得說,Balance 在關閉前作出了不少貢獻,整個項目開源回饋社區,其他開發者可以利用他們代碼搭建類似的產品。
WalletConnect 因為以基金會和被資助的方式運作,所以不需要考慮商業回報層面的問題,而是將自己定位一塊積木即可,任何項目都可以免費使用。另一個 Web3 和以太坊的錢包開源解決方案 Web3Modal 已經接入了 WalletConnect,再加上支持 Metamask、Dapper、Gnosis Safe、普通 Web3 瀏覽器等,DApp 開發者就可以考慮不用直接對接 WalletConnect,而是選擇 Web3Modal,一次接入所有的錢包。
至于 WalletConnect 體驗如何?和主流的 C 端互聯網產品應該不會差太遠,都是用戶熟悉的交互方式。
體驗一下
來,讓我們和讀者一起體驗一下 WalletConnect 的流程。整個流程一般僅需要 3 至 4 步即可,我們這里以 Argent 錢包和 DDEX 的存款功能為例。
1. 電腦端:在桌面瀏覽器中問 DDEX.io網站并進入「借貸」模塊,然后點擊右上角的「連接錢包」按鈕,選擇 WalletConnect,這時候會出現二維碼。
2. 手機端:打開 Argent,然后選擇掃描(Scan)功能,用攝像頭掃描 DDEX 的二維碼,在手機上出現的授權頁面中點擊「Connect」。這時 WalletConnect 已經為移動端錢包和電腦端 DApp 建立起了連接。
3. 電腦端:進入 ETH 的存款功能。輸入存入數量,點擊「存款」按鈕。
4. 手機端:在錢包工具中會彈出授權頁面,需要用戶的授權才可簽署交易。點擊「Approve」即可完成交易。
后續就是等待交易完成,可以在桌面瀏覽器中查看具體的交易細節,也就不需要手機了。
如果在進行進一步拆解,其實也就是兩類操作:
在通過 WalletConnect 的二維碼掃描的首次授權后,WalletConnect 會將用戶的以太坊地址分享給 DApp,之后 DApp 就能知道用戶的地址和余額信息,這樣也就能知道用戶有沒有相應的余額進行某些操作了。
用戶在使用 DApp 的過程中,如果僅是查看數據,那就不再需要手機端錢包了。但是如果需要提交任何上鏈的交易時,該申請將發送到移動端錢包中,在獲得用戶的允許后該交易才會被簽名,然后發送至鏈上。
類似的嘗試還有哪些?
在 WalletConnect 之外,還有一些同類的產品,其中最相近的要數由 Coinbase 在 2019 年 8 月推出的「WalletLink」。
WalletLink 也是開源項目,目前用戶僅在 Coinbase 旗下的錢包內可以使用這個功能,其體驗和 WalletConnect 相近。不過 WalletLink 對于 DApp 開發者來說比較麻煩,除了需要支持更廣泛的標準 WalletConnect 之外,還要單獨為 Coinbase 錢包開發并適配支持 WalletLink。目前,主流的 DeFi 平臺都已經支持該項目,如 Compound、dYdX、IDEX、Maker 和 Uniswap 等。
Torus 和 Formatic 則是比 WalletConnect 更激進的產品,他們的目標群體不僅是已經有了加密貨幣錢包的業內用戶,更有希望觸達原本尚未接觸加密貨幣的用戶。用戶無需安裝過加密貨幣錢包,只需要郵箱、手機號、Google 賬號等,就可以直接接入加密貨幣生態,然后通過一些公開透明且去中心化的機制完善資產的托管流程。
Torus 的注冊界面
整體而言,這類基礎設施看起來似乎并不起眼,對于用戶而言,甚至都沒有辨識度,畢竟這僅僅只是一個可以用完即走的開源協議,但是,他們卻能省下開發者很多的精力,給用戶帶來極佳的使用體驗。這意味著,開發者可以用最靈活的方式構建網頁應用,以 SDK 的形式快速集成 WalletConnect,并提供統一且標準化的技術和用戶體驗,還能以更安全的技術研發移動端或硬件錢包,這些將構成了用戶體驗中的一個個流暢的環節。也是 Web3 和加密貨幣生態的重要基石,也是讓用戶真正接受加密貨幣產品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