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與比特幣的關系(區塊鏈的起源,與比特幣的關系)
談起區塊鏈的起源,我們不得不先說一下比特幣。因為比特幣和區塊鏈如魚水之間一樣有著太多的關系。可以說,比特幣打開了區塊鏈的大門。區塊鏈技術是比特幣原創的核心技術。在比特幣被發明之前世界上并不存在區塊鏈這個東西。比特幣發明之后,很多人參考比特幣中的區塊鏈實現,使用類似的技術實現各種應用,這類技術統稱區塊鏈技術。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的各種鏈即為區塊鏈。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最初全世界只有兩個礦工,除了中本聰之外,另一個叫哈爾芬尼,他在密碼圈成名已久,他也是第一筆比特幣轉賬的接收者,早期只有他和中本聰兩個人在測試比特幣網絡最初這兩個人靠普通電腦CPU10分鐘能挖50個比特幣。最后隨著比特幣越來越值錢,越來越多人知道挖礦有利可圖,個人挖礦就沒有優勢了,就有人發明了礦池這個概念,把大家的算力集中起來和別人競爭,贏了大家一起分收益。后來陸續出了非常多的礦機廠商,有的是自己研發芯片加制造礦機。后來出現了許多的礦機公司,比如國內的神馬、螞蟻,等等。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趨之若鶩地加入這一個行列呢?首先是稀有性,
只有2100萬枚,現實中黃金白銀是比較稀有的硬通貨,但是也時不時地以現幾個金礦,價格也會發生變動,但是比特幣的數量是固定的,以后不會有多余的,當全部挖完之后,價格可想而知。
前面我們講了,區塊鏈的本質是記賬系統,當系統內有任何數據發生變化時,系統會評判出一臺記賬最快最好的計算機,把它記錄的內容寫到賬本中,相應的計算機也會獲得相應數量的代幣獎勵。以比特幣為例,人們常說的挖礦,實際上就是記賬的過程,比特幣的運算采用了一種稱為“工作量證明”的機制,系統為了找出誰有更強大的計算能力,每次會出一道數學題,只有最快解出這道題目的計算機才能進行記賬,而搶到記賬權的計算機會獲得25個比特幣的獎勵。這是個什么概念呢?目前1比特幣的價格接近1萬美元,難怪人們會趨之若鶩。
同時,比特幣還具有實用性,作為一個不受國家監管的貨幣,匿名性的東西是很多人需要的。這也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真實需要。
而區塊鏈的概念首次在2008年年末由中本聰發表在比特幣論壇中的論文Bi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提出。論文中區塊鏈技術是構建比特幣數據結構與交易信息加密傳輸的基礎技術,該技術實現了比特幣的挖礦與交易。中本聰認為:第一,借助第三方機構來處理信息的模式擁有點與點之間缺乏信任的內生弱點,商家為了提防自己的客戶,會向客戶索取完全不必要的信息,但仍然不能避免一定的欺詐行為;第二,中介機構的存在,增加了交易成本,限制了實際可行的最小交易規模;第三,數字簽名本身能夠解決電子貨幣身份問題,如果還需要第三方支持才能防止雙重消費,則系統將失去價值。基于以上三點現存的問題,中本聰在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上,創建了比特幣。
區塊鏈技術是隨著比特幣的誕生而出現的,但非不能簡單將二者的概念等同:
簡單來說,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盡管很多人是通過比特幣才了解到區塊鏈,說比特幣成就了區塊鏈也可以,但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孩子。既然它能“生”下比特幣,自然也能“生”其他幣,比如以太幣、小蟻幣,等等。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但它日漸獨立于比特幣,由于其自身技術的成熟程度與安全性等優點,可以在多個領域發揮作用,應用領域及發展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