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以太坊區塊鏈高度(以太坊之外,多“鏈”時代正在到來)

    以太坊區塊鏈高度(以太坊之外,多“鏈”時代正在到來)

    在“早科技”專欄前幾篇,三林分別為大家介紹過區塊鏈、Web3、NFT、DAO、元宇宙等區塊鏈領域的熱門概念(文章合集詳見文末)。本篇,應讀者要求,繼續跟大家探討下區塊鏈領域最大的開源公鏈——以太坊。

    以太坊可以說是區塊鏈眾多公鏈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交易量、應用數量都處于頭部位置,基于以太坊的“江湖地位”,本文將重點為大家介紹下以太坊的應用,以及以太坊之外的其他公鏈,以此來探究區塊鏈的眾多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區塊鏈技術從誕生到今日,已經成為很多國家大力投入發展的重點產業,中國亦不例外。但這僅限于區塊鏈的行業應用前景,而非加密貨幣,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央行已經宣布所有基于數字加密貨幣的業務均不合法,對加密貨幣“挖礦”等行為的打擊也一直在持續。

    本文并不探討以太坊的加密貨幣屬性,更專注于探討以太坊作為區塊鏈“基礎設施”的應用功能,探討它能夠為DeFi、web3、NFT和元宇宙等領域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加成。

    圖片來源:cointelegraph

    什么是以太坊?

    之所以將之稱之為區塊鏈領域的基礎設施,是因為加密貨幣只是其屬性之一,以太坊更多的可能性,三林以為,還是在其應用潛力。

    對以太坊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以太坊的誕生是基于BTC,因為BTC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不可擴展等問題,無法滿足用戶需求,以太坊隨之產生。

    以太坊的本質就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平臺(關于區塊鏈的介紹詳見文末的歷史文章),一個能夠提供應用搭建和不同玩法的開源平臺(源代碼對外公開)。我們可以在以太坊上進行編程、交易、數據存儲、公司管理等諸多功能。

    所以,為便于理解,我們不妨將以太坊當做一個功能完備的網絡世界,只不過這個世界是基于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優勢而存在,開發者們是支付ETH而不是各國法幣來支撐應用的運行。既然是功能完備的網絡世界,我們現在在用的各種社交、電商、信息攝取、內容生產等行為,自然也能夠在以太坊上進行。

    目前,以太坊的發展已經十分的迅速,從去年就開始大熱的NFT市場,大多數都是基于以太坊這一公鏈進行發行和流通交易的,比如三林之前聊過無聊猿這一全球大熱的NFT IP。此外,還有CryptoPunks、Pudgy Penguins這些頭部IP。這些NFT的生產就可以理解為一種內容生產,OpenSea這類NFT交易平臺就類似電商,只不過交易幣種是ETH。

    上篇早科技專欄提到的DAO,同樣也是以太坊的項目。作為以太坊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應用,以太坊上曾發起The DAO這一大型眾籌項目,募集了約合1.5億美金,DAO也被一些老牌金融機構和新興科技公司視為一種非常有潛力的組織方式。(關于DAO的介紹詳見文末歷史文章)

    圖片來源:Blockchain, DApps, NEWS

    游戲行業也是區塊鏈行業的常規產業,以曾經大火的以太貓為例,以太貓(CryptoKitties,中文名叫迷戀貓)是一款虛擬寵物游戲。用戶在游戲中買賣、繁育小貓的邏輯就采用了以太坊ERC-721標準,保證了每只小貓和其繁衍后代的獨一無二,無法被復制、拿走、或銷毀,而且所有的數據都公開透明。這也是基于以太坊的游戲的特別之處。

    不同于現在的手游端游,如果背后的游戲開發運營公司倒閉,用戶的游戲道具裝備只能永遠地丟失。而以太貓的特點就是,即使游戲公司倒閉了,只要以太坊還在,以太貓就能找回,這就是區塊鏈智能合約的魅力。

    截止2021年,以太坊已經托管了數以萬計應用程序(DApps),涵蓋多種代幣類型,每年處理數萬億美元的交易。以太坊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部門中的關鍵要素,也成為大多數穩定幣的首選區塊鏈網絡。

    最新的以太坊已經在原有的基礎協議上,延伸出第二層 (L2),我們可以理解為虛擬機(沒錯,虛擬機在區塊鏈上同樣有開發和應用)。虛擬機的成本并不高,這一點在區塊鏈上也是如此,在以太坊上部署L2成本不高,還集成了 L1的安全性,所以前段時間,不少人高喊著以太坊2.0時代的到來,也許帶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在 CryptoFees.info上,單單是以太坊L2每天就能夠在區塊空間銷售中創造5~10萬美元收入,這是 L2 原生的收入。

    不過,就像在現行網絡世界中,多樣化的平臺才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元化需求,以太坊雖然是區塊鏈最大的鏈,但也并不能滿足所有應用需求。

    以太坊之外:多鏈時代的到來

    多鏈時代已經到來。

    除了以太坊,區塊鏈生態中還有各種鏈:Solana(SOL)、BSC(幣安)、Avalanche(雪崩)、Oasis(綠洲)、Polkadot(波卡鏈,跨鏈)、Cosmos(和波卡并稱“跨鏈雙雄”)、Fantom……

    圖片來源:Avalanche(雪崩)官方

    就像區塊鏈領域開始有不同的分叉發展以解決存在的問題,不同的公鏈、私鏈、混合鏈也在發展,以滿足不同需求,這一點,我們從NFT的發行就能看出。

    三林在介紹國內目前NFT的鑄造和發行平臺時,提到不同平臺都有不同的鏈作為底層支撐(戳右側閱讀《不明白區塊鏈,就搞不懂Web3和NFT》)。這里面就有騰訊的至信鏈、阿里的螞蟻鏈、京東的智臻鏈等等,這其中有公鏈、有聯盟鏈、還有些比較小眾的鏈。

    區塊鏈多節點、去中心化等特性就決定了,不會是所有程序都基于一個鏈開發,就像移動網絡時代,隨著用戶增加和需求分化,會出現電商、音樂、視頻、閱讀等不同的需求和對應平臺。在區塊鏈上,隨著用戶數和需求的增加,同樣會出現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的鏈。

    元宇宙、DeFi、Web3等新的開發和應用模式發展,讓多鏈格局進一步加強,以太坊無法做到一統所有鏈,這是由用戶需求所決定。

    當然,與此同時蛋糕也會變大。因為每個服務提供商都可以相互補充增益,進一步做大蛋糕,促進區塊鏈行業的發展,最后實現鏈、鏈上服務、用戶三者之間的共同收益。

    其實就算不是用戶需求,以太坊本身存在的問題,也會促使人們思考如何填補這些問題漏洞。

    區塊鏈廣受詬病的缺點就是擁堵問題和手續費問題,以太坊就是典型。

    這也不難理解,在公路上行駛,一旦車多了就容易造成擁堵,解決辦法要么是限行,要么拓寬馬路;在目前的網絡環境中,一個平臺用戶多了,而軟硬件設施跟不上,就容易造成APP卡頓、程序崩潰、界面閃退等等bug,疫情期間大家用買菜軟件總付不了款就是這個原因。

    在區塊鏈的世界里也是如此。

    在以太坊上交易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網絡擁堵,解決這一問題,要么是限制交易,要么提升可擴展能力以增加交易吞吐量。但技術的發展需要時間,在交易量無法迅速提升的情況下,就只能限制交易(可以參照疫情期間買菜軟件分時段開放系統的操作)。

    如何限制交易量?增加gas費(交易費用)是個老方法了。

    費用的增加勢必會造成一部分交易量的下降,但用戶需求是不會較少的,流失的這部分交易去哪兒了?

    只能多發展幾個平臺來滿足需求,需求就流到這些平臺。商業世界無法做到徹底的壟斷,在區塊鏈的世界里,也不會是以太坊“一家獨大”。

    那么,除了以太坊,還有哪些新的智能合約占據了一定份額或者頗受關注?以下這幾個就是以太坊之外頗受關注的鏈。

    Solana(簡稱SOL),也被稱為最快公鏈,屬于第四代區塊鏈,被部分區塊鏈行業人士認為以太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交易速率和成本上都有很大優勢,同樣也涵蓋了DeFi、NFT、Web3 等眾多項目。作為 2021 年表現最好的crypto,盡管SOL在市場上相對較新、波動性也比較大,但不乏擁護者。

    Tezos,優點是效率高、手續費便宜,項目中的絕大多數代碼與算法都可以進行自我修正,從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傳統區塊鏈升級系統時出現的硬分叉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漏洞減少,安全性增加,區塊鏈之所以被青睞,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基于其安全性,只是現行的合約還遠未能滿足人們對于區塊鏈安全性的期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太坊上NFT市場的百花齊放,在Tezos 的NFT市場上,收藏愛好者能找到一些小眾收藏品的身影。

    BSC,幣安智能鏈。如果我們也對區塊鏈的生意進行收支計算(部分人認為區塊鏈作為一項技術,不是企業,也沒有利潤空間。但三林以為,即便是技術本身也是需要開發成本,更不用談基于區塊鏈的種種商業可能性),最接近實現盈利的區塊鏈就是BSC,每天賺取約140萬美元費用,維護成本則為174 萬美元,雖還未盈利,也不算是巨額虧損運營(不少平臺目前都還處于海量燒錢階段)。

    囿于文章篇幅,本文不再介紹其他鏈。

    不過,到這里我們基本也能發現:為什么區塊鏈領域有一個“獨占鰲頭”的以太坊還不夠。因此,以太坊網絡無法滿足去中心化金融基礎設施的全球擴展需求,龐大的區塊鏈在發展,隨著交易需要的不斷增加,其他新的智能合約(也即新鏈)的出現避無可避。

    當然,以太坊自己也在修正進行中。

    為了不影響去中心化特性,同時增強網絡的可擴展性、安全性與能源效率,以太坊2.0(ETH 2.0)應運而生。在2019年提出這一概念后,ETH 2.0也已經過渡了很久。近期,以太坊聯合創始人Joe Lubin表示,以太坊2.0將在今年第二季度推出,屆時三林也將帶來相關消息。

    區塊鏈之爭才剛剛開始

    以太坊帶頭進入模塊化區塊鏈時代,基于區塊鏈的加密經濟花園逐漸開放。未來,以太坊如何演化,未來整個區塊鏈領域會如何連接在一起,很多人都很好奇,其中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就是:以太坊有多個可互操作的客戶端,由獨立團隊用不同的語言開發和維護,但以太坊或者區塊鏈是不是真的就很安全?

    2016年就發生過一起知名的“數字盜竊”事件。黑客利用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漏洞,攻擊當時區塊鏈最大的眾籌項目——The DAO(關于DAO這一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三林在“早科技”上一篇文章中介紹過,感興趣的朋友可點擊標題閱讀《DAO,實現“上班自由”的新可能》),最終被黑客在短時間內盜走360萬個ETH。

    在區塊鏈領域,除投機者外,大家的共識可以說是創造一個公平、去中心、人人參與的共識網絡社會。但理想總是美好,現實是:我們還將有很長一段時間處于過渡時期,這就讓其他未能進入大眾視野的鏈的發展頗受掣肘。

    無他,市值排名最靠前的鏈擁有“超能力”:依靠流動性帶來資本,網絡效應加劇流動性的優勢循環,保持住已有的優勢,這就是贏者通吃。

    當然,相較于對于以太坊能夠“贏者通吃”的樂觀,也不乏一些人認為以太坊只是過渡產品。基于以太坊的種種歷史和缺陷,有人認為以太坊只是區塊鏈發展的一個初級階段,雖然現在是最大的公鏈,但隨著區塊鏈的成熟和需求分化,以太坊會像現在的Web2.0網絡世界很多平臺一樣,被更多后來者取代。

    而現在的情況是,區塊鏈領域之爭,頗有些焦灼意味。

    我們在上文提到的幾個主流鏈,如Solana,Avalanche和Terra已經蓋過了以太坊的勢頭,現在的局勢就像國內的平臺大戰,無論是當年的打車軟件之爭,還是社區團購的熱火,平臺之爭不斷在各大行業上演,國內不少人認為區塊鏈也會如此。

    有人押寶以太坊,Solana、Avalanche、Terra之類的新鏈(新的智能合約),也有以太坊的忠粉為其據理力爭。

    三林以為,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尚在早期,大規模采用也還未實現,技術本身仍有很大優化空間,漏洞不少,未來如此,未成定局。

    我們還需要時間。

    區塊鏈領域歷史文章(戳標題即可閱讀):

    DAO,實現“上班自由”的新可能

    不明白區塊鏈,就搞不懂Web3和NFT

    誰在花百萬美金購買這只虛擬“猿猴”?

    90后QQ秀,00后元宇宙

    聲明:本文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廣大投資者需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自覺抵制加密貨幣的投機炒作行為,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警惕和遠離加密貨幣相關非法金融活動,切實維護自身財產安全。如發現相關違法違規活動,應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

    相關文章
    草莓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