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網絡詐騙案例(比特幣淪為詐騙“幌子”,警惕電信詐騙“自我進化”)
作者:朱昌俊
“賣掉房子,全買比特幣!他僅用6個月就賺了125億”,“比特幣這兩年漲瘋了”……據媒體報道,今年5月,山東濟南章丘區明水街道的冀先生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發現一個網頁買賣比特幣,于是投起資來,沒想到自己準備結婚用的近19萬元打了水漂,幸好被章丘分局反詐中心成功攔截并全部追回。近來,此類似案件時常發生,據廣州公安消息,廣州白云警方打掉首個利用數字貨幣為電信詐騙“洗錢”的團伙,一男子炒比特幣被騙走310萬。
有關比特幣的投資風險,這幾年從媒體到專家學者都有相關的提醒。而現實中,很多詐騙只不過是把比特幣、區塊鏈等新概念當作實施詐騙的噱頭,多數與比特幣是沒有直接關系的。也就是說,這些案件表面看來與比特幣有關,實質還是傳統電信詐騙手段的“自我升級”。
事實上,炒作新概念,一直是各式詐騙的慣用伎倆。這點首先警醒每個人都要多一點反詐騙常識,即面對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新概念,一定要多個心眼,避免被“高回報”的許諾所蒙蔽,淪為詐騙分子的“韭菜”。
當然,打著比特幣等新噱頭的詐騙行為層出不窮,也啟示對電信詐騙的治理應與時俱進,根據新的詐騙行為特點,從理念和技術上增強治理的針對性。比如,報道中所介紹的兩起案例,詐騙分子都利用了數字貨幣的隱蔽性、以及可以支持境外交易等特點來逃避監管。那么,在這兩個方面,有效監管如何抵達,就是當前電信詐騙治理需要重點突破的方向之一。像數字貨幣可以為電信詐騙“洗錢”,那么,對電信詐騙的打擊是不是也可以利用相關技術?
另外,詐騙實施手段雖然“自我進化”速度很快,但是不管其方式再怎么“創新”,有些環節還是最基本的。比如,這類詐騙信息絕大多數依然是通過正常手段在網絡發布的。加大對信息的針對性甄別力度,壓縮那些詐騙信息“偽裝”的空間,減少其蠱惑受眾的可能性,有助于從源頭上降低詐騙分子“釣魚”的可能性,這也需要網絡平臺當好把關人。
再比如,目前的詐騙從信息發布到過程中的溝通、轉賬乃至洗錢,大多是在網絡進行的,看似是虛擬操作,但實際上卻是步步留痕,那么只要干預得當、及時,是可以提升反詐騙效率的。當然,這也要求電信運營商、網絡平臺、銀行和公安部門等主體要建立高效的聯動合作機制。像這次的案例中,民警最終便通過3小時的努力,成功實現對被騙款的止付。
雖然詐騙分子喜歡玩新概念、新噱頭,但詐騙的套路大多是不變的。對個人來講,要提高警惕,掌握基本的防騙常識;對相關監管部門而言,也應該有針對性地加大對詐騙套路的披露力度,強化反詐騙的公共教育。理想狀況下,詐騙套路被更多人知曉,詐騙成功實施的可能性就越小。歸結到一點,詐騙分子變得越來越“聰明”,我們的反詐騙常識普及以及治理手段,也不該停留在過去。(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