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新聞傳播學新聞學傳播學的區別(跨學科視域中的新聞傳播學)

    新聞傳播學新聞學傳播學的區別(跨學科視域中的新聞傳播學)

    21世紀以來,以智能化為核心,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聯網、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轟轟烈烈地展開,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技術變革對新聞傳播學科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研究對象、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拓展與創新,而且直接表現為對學科關系和知識體系的重構。新聞傳播學科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開展跨學科研究是應對這些挑戰的一條必經之路,目前已有眾多學者在跨學科研究方面做出了諸多探索,但也存在很多困境,該和誰跨,如何跨,仍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發展的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利用新技術創新媒體傳播方式。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中指出,要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展,用好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加強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

    同時,隨著技術發展帶來傳播渠道的擴張,新媒體的傳播模式也發生了深層次變化,逐漸呈現出萬眾皆媒、萬物皆媒的“泛媒”化景觀。在這個智能時代,AI(人工智能)是大腦,移動互聯網是骨骼,大數據是血液,構成了未來傳媒智能化、移動化、數據化的新時代。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趨勢下“物”和“機器”將對傳播再定義,“新媒體”對傳播的不斷改寫過程,也對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轉型與社會形態的變革,導致本學科無法再支撐對如此龐雜繁復的社會現象的解釋,新聞傳播學不得不沖破專業壁壘,實現跨學科交融,從其他學科那里及時補充必要的“養分”。為了順應時代洪流、技術進步、行業發展,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發展是大勢所趨。

    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發展的必然性

    1959年,英國學者斯諾指出了“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長期以來的對立狀態。斯諾認為,兩種文化的對立局面導致了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系列涉及科學技術與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的綜合性社會問題難以得到徹底解決。“斯諾命題”的提出,“開辟了一個將科學、技術和社會作為整體來研究的新領域,即跨學科”。面臨技術變革、行業發展、學科屬性等多方挑戰,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發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目前新聞產品化、可視化、數據化已成為流行趨勢,大數據資源和數據價值挖掘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點。這就需要媒體從業人員除了具備采寫編評的能力,還要具備從社會視角切入尋找新聞點、進行數據挖掘、展開編輯的能力,還需要對數據進行視頻、圖片、聲音、動畫等方式的可視化呈現等。在這一過程中,新聞傳播學要與社會學、心理學、計算機、統計學甚至高等數學等學科進行交叉,這對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廣泛的知識面和快速學習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跨學科發展是教學科研的普遍要求。在高校新聞傳播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新聞傳播學研究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方法使用較少,對跨學科視角下多種研究方法應用不足。這是由于新聞傳播學課程設置對定量研究的重視不夠,學生對定量研究方法的掌握不到位。定量實證研究需要社會學、統計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支撐,而相關研究方法的課程設置較少、較淺,造成新聞傳播學學術型人才大多只能以文獻研究法、定性研究法等方式展開研究,導致研究視野狹隘,限制了學科發展。

    專業傳播實踐教學,應該對標行業發展需求,從直接的內容生產向著未來傳播重心轉型:一是要學會關于數據的采集與分析技術、數據的價值挖掘;二是掌握新聞內容生產的組織與協調能力、互聯網與媒介產品思維、互聯網信息流動的平衡與引領能力。

    跨學科發展是新聞傳播學的未來趨勢。傳播是涉及不同維度、不同層面復雜問題的社會現象。傳播學從產生之日起,其研究路徑與方法就具備跨學科研究的基因。廣泛的研究選題,突出的問題意識,與社會現實密切聯系,注重研究的社會價值與實踐意義都能體現出其跨學科研究特征。在新媒體時代,很多學者為了突破學科的內卷化,把研究觸角延伸到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和自然科學各個學科領域。新聞學突破原有邊界,不僅引入傳播學,而且開展了傳媒經濟學這一交叉學科研究;傳播學則創建了新的分支學科——認知傳播學和計算傳媒學。

    跨學科不僅可以移植其他學科的理論,還可以借用其他學科的方法和視角。比如實證研究,新聞傳播學借用了自然科學、統計學的定量和實驗的研究方法,還應用人類學、民族志的質化研究方法,近年來學者們還借用了社會學、人類學的社會網絡分析、虛擬民族志等方法,借用心理學的眼動儀、腦電波等設備和方法嘗試各種傳播學研究的實驗。而采用各種數據分析軟件和數據平臺來做研究已逐漸成為新常態。

    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發展的困境與方向

    就目前國內新聞傳播學院的情況來看,新聞傳播學跨學科人才培養最大的問題是其他學科與新聞傳播專業課程存在“兩張皮”的現象,即學科之間沒有深度交流、融合和應用,依然是各說各話、各行其道。

    面對這樣的困境,新聞傳播學該如何跨學科?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外先行者的經驗。20世紀40年代,美國著名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在愛荷華大學改革新聞學院教育模式,重組本科生新聞學課程,減少了寫作、編輯技能方面的課程,代之以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跨學科教育。博士生課程尤其注重跨學科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指出,美國各大學在新聞教育方面提供了非常廣泛的跨學科課程,新聞學院3/4的課程是跨學科教育的內容。新聞傳播教育的主流,已經從傳統的培養新聞記者的職業性方向,轉向更重視跨學科融合,重視來自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和哲學的學科背景。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0年5月發布擴招研究生、取消本科教育的消息轟動了學術圈。這是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學的重大改革。當時代進入“萬物皆媒”的互聯狀態,“新聞”與“傳播”的內涵都被無限豐富與擴充了,傳播特征發生了變化,算法與人工智能的出現使“人機傳播”成為一種新范式。面對快速發展的行業,新聞傳播學急需廣泛納入其他專業的理論和方法來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科體系。清華大學取消本科生的培養,得益于學校層面的改革,是一個關鍵的研究導向轉型。

    由以上經驗可以看出,跨學科不僅是在課程設置上多開幾門其他學科的課程來完善新聞傳播學科體系,而且需要不同學科在探索和教授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進行整合甚至調整,即強調團隊合作。在跨學科教學中,每個參與者都必須著眼于整體復雜的關系,在作出貢獻的同時也要重視他人的學科貢獻。

    當前全球各個學科關于跨學科教育都形成了“以問題為導向”的模式,這種模式的亮點不僅僅在于以問題驅動不同學科的合作,還在于強調從問題出發來尋求跨學科的解決方案。任何跨學科都要從學科發展立場出發,從學術建構與人才培養層面出發,通過宏觀視角進行頂層設計、模式創新,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來推動跨學科平臺的發展。

    很多新聞傳播學院近年來也在跨學科方面不斷探索,主打“交叉牌”。一些學校借助全校理工科強勢平臺,把新媒體與計算機、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管理學等專業結合起來進行跨學科交叉,從師資、科研、教學上全面融合。對本科生實行“人文社科大類”的招生與培養,即本科生在一年級時不分專業,但可以選修各院系的不同課程,尋找興趣方向,二年級時再具體選專業。碩博生的培養也設置了跨學科的方向,現有新媒體與社會治理交叉學科博士點就是將新聞傳播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網絡空間安全融為一體的大膽嘗試。目前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已建成了陜西省輿情信息工作創新中心、新媒體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陜西高校新型智庫)、網絡輿情科普基地(陜西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陜西省網絡輿情研究基地,在新媒體與社會思潮傳播、大數據分析與政治傳播、網絡輿情與社會治理等領域形成了特色和優勢,希望從跨學科的角度為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發展開辟一塊全新的試驗田。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明德 朱妍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文章
    草莓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