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當今互聯網最偉大的突破(區塊鏈會不會像互聯網一樣改變我們的生活?專家學者這樣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莊濱濱 上海報道
6月2-3日,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承辦的“鏈接未來——浦江創新論壇區塊鏈發展專題論壇”在上海徐匯開幕。來自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上海交大、中國建筑學會、多倫多大學的近10位專家學者圍繞區塊鏈的技術創新、應用場景、監管舉措、未來發展展開探討。
論壇現場。
區塊鏈是一種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的智能合約,可催生廣泛的去中心化應用,如物流與供應鏈、建筑全生命周期、房屋租賃、保險、跨鏈、游戲等。區塊鏈會不會像互聯網一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院長龍凡認為,區塊鏈的真正價值是“信任機器”,它以一種創新性的思維模式確立了公開、透明、可追溯、不可更改的分布式賬本,讓社會生活中稀缺的信任通過這一數字技術確說立起來,一旦它被推廣運用,有望重構生產關系,大大地解放生產力,其意義不啻于前兩次的工業革命和互聯網革命。
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院長龍凡。
在區塊鏈場景應用方面,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曹嘉明闡述了“區塊鏈+建筑”的現狀。他說,從建筑行業和應用的角度出發,區塊鏈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結合了眾多技術的數據庫,其獨特之處在于能解決跨主體的數據交流問題以及能協助建立低成本的誠信體系。區塊鏈并不直接保證數據真實性,但提供了信息溯源的真實性,從而減少了不必要的流程與證明材料,最終提升項目效率與可靠性。據了解,去年9月,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與上海市建筑學會、浦發銀行三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啟了區塊鏈在建筑生命鏈管理和銀行倉儲質押、存證、溯源等區塊鏈應用上的落地探索。
就區塊鏈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問題,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李頡認為,工業互聯網是將產業相關的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的網絡,是產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傳感技術及互聯網的高度融合的技術和形態。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可以作為工業互聯網的基礎服務設施,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提供數據確權、可信數據與交易、隱私保護等基本功能。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李頡。
區塊鏈作為一種創新科技,國內研究處于什么水平,有何挑戰?上海交通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主任斯雪明表示,國內區塊鏈的主要優勢表現為:專利申請數量與授權數量領先,部分前沿技術取得突破,區塊鏈平臺初具規模,區塊鏈標準化進程加快。而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關鍵技術突破存在短板,與其他前沿信息技術融合不夠,高端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區塊鏈平臺與生態影響力不足,行業應用推廣存在障礙監管,技術和政策相對落后。
就區塊鏈的監管問題,龍凡認為,區塊鏈是一項顛覆式的技術,它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只有把握好監管的尺度,才能給區塊鏈技術一個健康發展的環境。中國電子標準化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原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巡視員韓俊認為,任何創新技術在快速發展階段都會是野蠻生長,隨著技術的成熟和龍頭企業逐漸顯露頭角,運用標準化手段去規范和助推區塊鏈創新發展理所當然地成為社會普遍的共識。目前,工信部正抓緊出臺區塊鏈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首席技術官伍鳴。
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首席技術官伍鳴則倡導建立區塊鏈標準,規范行業發展。他說,建立區塊鏈標準的意義在于,對于用戶可減少認知成本,對于產業可降低溝通成本、規范競爭、促進合作、鼓勵創新。對于國家,則可以爭取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規范使用,統一監管,為賦能實體經濟鋪平道路。區塊鏈行業新技術迭代速度快,業內企業激烈競爭,全產業鏈層級多,這就使區塊鏈標準的制定尤為緊迫。
據了解,樹圖區塊鏈以樹圖結構組織區塊,高速出塊,允許分叉,能有效利用并發區塊,每秒可處理交易量是比特幣的428倍,以太坊的75倍,突破了區塊鏈核心關鍵技術瓶頸,被譽為第三代公有鏈系列。目前,樹圖區塊鏈研究院正參與區塊鏈系統應用接口規范國際標準的制定,同時參與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智能合約實施規范、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存證應用指南等國家標準的制定,還致力于區塊鏈服務能力評價、區塊鏈跨鏈技術規范、區塊鏈物聯網應用參考架構等團體標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