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撿了一個星球做分身(史上最大騙局?元宇宙分身被騙就是韭菜)
只要涉及到前沿科技和金融投資,都繞不過一個時下熱詞:元宇宙(Metaverse)。元宇宙也被稱為后設宇宙、形上宇宙、元界、超感空間、虛空間,被用來描述一個未來持久化和去中心化的在線三維虛擬環境。不但這個詞匯火熱,就連很多商業,游戲和教育等領域中都有元宇宙的身影,可元宇宙真的值得你去關注并投資嗎?它會成為下一個區塊鏈/比特幣嗎?
什么是元宇宙?“Metaverse”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尼爾·斯蒂芬森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作者在本書中將Metaverse描繪成一個虛擬的城市環境,用戶可以通過高質量的個人虛擬現實眼鏡,或通過高質量的公共虛擬現實眼鏡進入,并與彼此或軟件客戶端進行交互。
電影《失控玩家》中就打造了一個虛擬世界
除了小說之外,在電影《黑客帝國》,游戲《賽博朋克2077》中都有類似的展現形式,只不過名字不同罷了。
根據網上的說法,元宇宙就是所謂的“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或者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元宇宙就是一個虛擬的生活,承載了不同的功能和體驗。
這不就是VR嗎?或許你會說,這不就是多年以前被炒得很火的VR(虛擬現實)么?還真不是。元宇宙在表現形式上和VR非常類似,但是還包含很多虛擬現實不具備的功能。
元宇宙不僅包括虛擬世界,還會有物質世界,元宇宙是去中心化的,允許不同的個體在里面進行經營和交互,這也就意味著元宇宙中的事件不僅是實時發生的,而且會相互影響,影響也是持久的。
VR辦公可以避免交通擁堵影響
那么元宇宙到底有什么用呢?除了我們熟知的游戲之外,元宇宙的一個理想情況是任何用戶都可以隨時在選定的起點進行任何體驗或活動,或者解決他們幾乎所有的需求。
不過目前來看,元宇宙主要應用在商業領域的虛擬辦公以及虛擬協作,減少員工的通勤需求,在教育領域中進行展示和考察,實現更加多元化的教學,而在房地產中更多地用于虛擬實景看房,其他類似的使用場景還包括虛擬試衣,虛擬購物等等。
雖然目前的應用還非常少,但已經有不少科技行業的大佬看好元宇宙,并且花大價錢進行了布局,Facebook改名Meta,包括谷歌,亞馬遜,Epic和騰訊在內的多個公司都有相關動作,吸引了不少關注。
元宇宙是騙局嗎?不管對元宇宙有多少了解,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元宇宙是騙局嗎?畢竟經過2015年VR的概念大漲和2021年的加密貨幣起飛,謹慎的投資者都留了一個心眼。
有過VR和區塊鏈,你還相信元宇宙么?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元宇宙只是一個理念,它需要很多技術包括5G和人工智能等的支持,但本身并不是一種技術或產品,從這個角度來說,元宇宙并不是一個騙局。
不過就像VR和區塊鏈一樣,元宇宙也出現了非常多的概念股,金融投資和學習課程,吸引不少用戶去當吃螃蟹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炒作元宇宙的概念可是妥妥的賺錢工具,也是資本最愛的工具。
如果對此前的騙局有所了解,就能發現所謂元宇宙的炒作其實也是一樣的套路,目前的概念已經打造好了,只需要吸引投資去接盤,就能一波又一波地收割投資者,或許只有第一批進入的人能夠賺到不少錢全身而退,后繼的投資者就只能看運氣了。
什么時候建成元宇宙?拋開投資理財不談,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元宇宙什么時候能建成呢?有極大的可能是,在我們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建成真正意義上的元宇宙了。
要讓龐大的元宇宙正常運行,需要極強的算力,以目前的算力來看是遠遠達不到的,家用顯卡甚至無法讓一個VR游戲在超視網膜分辨率下流暢運行,那么能夠提供給每個人的元宇宙就需要更強的算力,要建成元宇宙,我們甚至需要突破摩爾定律才能實現。
這樣的設備價格不菲
另外,成本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套只包括頭部眼鏡和兩個手柄的VR設備就需要超過3000元的價格,如果需要接入更多反饋設備和更強的沉浸系統,價格可能萬元都不夠,建成元宇宙恐怕得把所有設備降成白菜價才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功耗,如果人人都接入元宇宙,那么資源的消耗速度就會比現在大得多,就算不考慮散熱的問題,我們可能需要掌握可控核聚變才行。
延遲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就算前面的問題都解決了,也還有一個問題,地球的周長約為4萬公里,意味著信號從一端到另一端往返就需要跑4萬公里的路程,由于光速的制約,這個延遲會在130ms,玩過競技游戲的玩家就知道這個延遲的體驗會有多么糟糕,而且用戶也可以利用這個延遲來完成一些bug,然后在元宇宙中搞事情。
所以結論也就很簡單了,凡是讓你投資,掏錢的“元宇宙”,都是資本運作加上投機者炒作的結果,除非相信自己堪比巴菲特,能夠在項目崩盤前跑路,否則捂緊錢包別沖動別跟風。
而面對海市蜃樓一樣的元宇宙,也不要報以太大的希望,不如期待一下在追尋元宇宙過程中實現的新技術,或許這些技術普惠大眾之后能帶給我們更多的便利。
(7825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