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數字藏品(數字藏品熱度與亂象齊飛!NFT去金融化成合規出圈必經之路)
繼“元宇宙是個筐,什么都可往里裝”后,“萬物皆可NFT”的聲音不絕于耳。2022年“元宇宙”的概念略有降溫,而NFT數字藏品這個被視為可以在元宇宙時代賦能萬物的“價值機器”熱度依然未減,大廠、明星紛紛入局。
4月以來,藍色光標、瘋狂體育、湯姆貓、中青寶等上市公司陸續上線數字藏品平臺。據南都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的數藏平臺已超百家。被貼上“NFT”標簽售賣的,除了圖片外,還有視頻、音樂甚至社交媒體的動態等,部分游戲企業將自家產品中的虛擬資產,如游戲中的土地、虛擬寵物等,鑄成NFT用以交易。
熱鬧背后,懷疑者擔憂炒作、洗錢、非法金融等合規風險隱患,將其視為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游戲;支持者如一些藝術創作者、潮流品牌、拍賣行則積極擁抱NFT帶來的出圈、獲利等變化;而更多的人還在觀望,雖感興趣但仍對NFT的真實價值存疑,認為其只是加密貨幣或藝術圈的小眾愛好。
北京市中盾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鄧雷對南都記者表示,NFT能否“出圈”,最核心的要素就是風險是否“出圈”。風險出圈,行業就出不了圈;風險內卷,行業就有可能出圈上岸。“所以NFT的產業形態,如何避免重蹈ICO(首次幣發行)、挖礦及交易所覆轍,必須嚴防炒作風險外溢,要去‘投資屬性’,重‘消費屬性’。”
改造與重生——數字藏品“點圖成金”
NFT全稱為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通證),業內的解釋是“一種架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加密數字權益證明,其映射實體收藏品等實物資產和圖像、音樂、游戲道具等虛擬資產”,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的,并且可以被溯源、識別、展示甚至流轉交易。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元宇宙產業委員會執行主任于佳寧稱“NFT本質上是一個性標識,是新一代數字商品的載體”。
海內外的“NFT”之風并不同時刮起。從海外來看,NFT的應用層歷經兩次熱潮,分別為2017年與2021年,涌現出兩款出圈級別的頭像類NFT產品,為2017年的CryptoPunks與2021年的BAYC(無聊猿),2017年是NFT的開端之年,在經歷了之后幾年的平庸行情后,2021年再度火爆起來,賣出高價的NFT作品層出不窮。
CryptoPunks系列之一。 圖片來自網絡
一條推文的NFT賣出290萬美元,NFT畫作交易價格連破記錄,從6934萬美元一路上升至9180萬美元,2017年免費領取的CryptoPunks在經過多手交易后,編號5822的像素頭像在兩個月前以近2400萬美元成交。而娛樂界與體育界名人如賈斯汀·比伯、庫里、奧尼爾、周杰倫等紛紛入局無聊猿,名人效應與社區氛圍高漲讓無聊猿一直穩居NFT累計成交額前三名。市場交易數據顯示,最貴的一張“無聊猿”價格已超290萬美元……此外,3月24日,無聊猿的母公司Yuga Labs宣布以40億美元的估值從風險投資公司a16z籌集了4.5億美元的種子輪融資。
“無聊猿BAYC”系列。 圖片來自網絡
海外NFT“點圖成金”,國內市場也迅速跟進。不過,作為虛擬貨幣一母同胞的孿生兄弟,NFT想要在我國生存就勢必要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合規之路——“數字藏品”應運而生,NFT進入中國市場后,一方面最大程度上削減NFT自帶的金融屬性,另一方面,與虛擬貨幣劃清界限,弱化其交易投資屬性,盡力將NFT的價值、用途和表現形式皆限縮在普通虛擬商品的范疇內。
鑒于NFT與同質化代幣(FT)應用了相似的區塊鏈技術基礎,因此同樣存在投機炒作及潛在的洗錢等風險。為防范上述風險,國家層面的政策不斷規范。2021年9月,央行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臵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明確禁止虛擬貨幣在我國的流通使用。不久后,國內頭部NFT項目平臺紛紛刪除了NFT字樣,改名為“數字藏品”。
此外,南都記者注意到,除了定位有所區別、交易屬性被弱化外,數字藏品買家享有的權益與發行于海外公鏈上的NFT相比也有顯著不同。業內人士對南都記者解釋稱,NFT最初的故事在國內并沒有講通,即購買者沒有形成對NFT這個數字內容的所有權,充其量是個“觀賞者”,國內主流平臺通常規定數字藏品的版權由發行方或原創者擁有,除取得版權擁有者書面同意外,用戶不得將數字藏品用于任何商業用途。“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平臺跑路、倒閉,用戶購買的相關資產也會隨之化為烏有”。
十余家上市公司入局,合規為底線
NFT項目平臺在海外聲名鵲起后,國內也逐漸告別了“踏空”狀態。2021年5月份,國內首個數字資產交易平臺“NFT中國”上線以后,國內玩家們在NFT領域的投資布局便開始加速,有著互聯網基因和先進技術的BAT等大廠先行,內容公司以及知名企業紛紛培育起自己的“NFT試驗田”,中小企業的發行平臺也如雨后春筍般陸續出現。
業內從業者感慨“今年2月份以來,幾乎每天都有幾個新平臺出現,目前已有數百家,但從產品、運營與二手交易市場來看,可謂是良莠不齊”。
2021年中,阿里巴巴旗下數藏平臺“鯨探”發布兩款NFT皮膚“敦煌飛天”和“九色鹿”,國內的數字藏品市場逐步成長。南都記者發現,基于不同的成長環境,目前國內NFT市場正在尋找屬于自身的合規、合法、合適的發展道路,互聯網大廠、上市公司及中小創業企業以不同的方式構建數字藏品發行、交易平臺,并形成了差異化發展的競爭格局。
“鯨探”發布的兩款NFT皮膚:“敦煌飛天”和“九色鹿”。圖片來自網絡
據南都記者統計,截至2022年4月,已有18家上市公司推出了自身的數字藏品交易平臺,基于流量、區塊鏈技術、內容生態、運營能力、與文交所合作等不同稟賦搶占市場。除了阿里、騰訊、百度、網易、京東、迅雷等互聯網企業外,部分網文、音樂、體育、游戲領域的數字內容平臺也正在加快入局步伐,如騰訊音樂、視覺中國、閱文集團、芒果TV、藍色光標、中青寶、湯姆貓、瘋狂體育等;部分傳統媒體公司如浙文互聯、華媒控股等,與各省文交所展開合作。AI公司、區塊鏈企業智度股份在搭建自己的元宇宙藝術社區后,與三七互娛合作計劃打造國內首家元宇宙展館……
《國潮故宮冰嬉圖》系列NFT。圖片來自網絡。
此外,從2021各大廠商的NFT產業布局來看,各玩家都在結合自身基因和優勢打造NFT產品及平臺,主要瞄準的是C端用戶。不過,從網易星球與迅雷鏈表示將在NFT賽道為品牌IP提供整套解決方案來看,國內主流NFT玩家的視野也由C端向B端轉移。
背靠各大上市公司的數字藏品交易平臺,尤其是互聯網大廠旗下的平臺,幾乎都以合規性作為底線,一方面底層技術基于聯盟鏈,不允許跨鏈交易,采用PGC模式定期發布數字藏品,另一方面在平臺顯眼的地方標明“嚴禁炒作、場外交易等行為”,明確規定不支持二手交易,只有小部分開放了有限的轉贈功能。
而在中小新興平臺中,如唯一藝術、NFT中國、ibox、Hotdog等均支持二次交易,雖然市場活躍度較高,但合規風險較大。
二次交易泛濫,炒作盛行
3月,騰訊微信、螞蟻集團相繼收緊數字藏品平臺的規則,下架部分數字藏品公眾號、小程序,騰訊微信官方聲明,將對炒作、二次售賣數字藏品的公眾號及小程序進行規范化整治,以防止一些不規范的交易平臺通過數字藏品實現不可控的資金轉移。
4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發布《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一方面肯定了NFT在產業數字化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則提出要防范金融風險,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風險。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肖颯告訴南都記者,NFT在售賣過程中,出現了金融化的傾向,尤其是二級市場的開放,進一步刺激了消費者的炒作心理。本次提出倡議的是金融口的自律組織而非文化類組織,這說明數字藏品金融化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并被監管部門關注到了,“嚴禁炒價,是NFT在國內市場得以繼續發展的必然路徑。”
不過,南都記者從數字藏品監控群里發現,除了每天都會有新品發行外,中小平臺開放二級市場的速度加快,“某某平臺預計××天后開二級,做好起飛準備”這類的話術會反復出現。在某平臺上,一份發行價格為39.9元的數藏作品進入二級市場后,最低價格攀升至1150元,并且隨著其后期賦能權益的增加,比如合成預期、優先購等,價格將繼續走高。
“每天有十幾個平臺的藏品要搶,定好鬧鐘定時去對應的購買頁面進行搶購,碰碰運氣,搶到了出手就是三位數甚至四位數的利潤,還得把相關資料整理出來發到千人群里”,一位參與數藏交易的人士告訴南都記者,“必要的時候,也需要上科技(外掛)。”
不過在這樣魚龍混雜的市場,有人賺錢就會有人賠錢,“我花288元入了一個一手消息群,群主說有內幕消息并且有百萬資金帶隊操盤,不過我沒賺到錢,還虧了幾百塊”。
Nyan Cat綁定的NFT,拍賣價格約合60萬美元。
一家數藏平臺高管告訴南都記者,有些臺面下的手法就是通過手里的存量藏品左右倒騰,為了拉高價格,有的團隊也會惡意鎖倉,讓價格低的藏品處于付款狀態下,從而讓其他散戶購買高價產品,“成交背后充滿了噱頭炒作甚至對敲交易,哪怕是一些只開了轉贈的平臺,場外交易仍然存在”。
這些開放了二級市場的平臺盡管看似火熱,但頭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一旦泡沫被戳破,數字藏品市場可能會形成殺豬盤,資產價值大幅下降,淪為一張僅可供欣賞的JPG,成為一場割韭菜的鬧劇。
除了二級市場炒作盛行外,在發行環節,數字藏品也花樣繁多,空投、盲盒、拉新、賦能等互聯網產品營銷方法在藏品發行上全面開花。比如不少平臺為增加用戶、擴大市場影響力,紛紛采用鼓勵老用戶邀請新用戶的方法,根據拉新人數獎勵稀有的數字藏品等,有些平臺選擇直接發售數字藏品盲盒,以稀缺性吸引玩家,而放單“拉人頭”“盲盒玩法“自身就存在一定的合規風險,如涉嫌誘導非玩家用戶投機炒作等。
業內觀察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盡管國家對虛擬貨幣風險防范有明確規定,但政策層面針對數字藏品本身的監管體系仍不健全。目前,國家既沒有對NFT數字藏品進行明確定性,也沒有對NFT交易平臺進行規制與監管,相關法律仍然處于空白的狀態。在目前不完備的監管體系下,國內NFT交易平臺、NFT項目創作者與投資者三方都處于謹慎探索階段。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讓子彈再飛一會,國內會逐步建立完整良性的規則”。
紅洞數藏CEO張貝龍告訴南都記者,炒作帶來了行業的繁榮,但過度的炒作會過早摧毀行業。對于數字藏品而言,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符號價值是核心,“其中交換價值市場空間巨大,如果閹割了這個屬性,合規的交易平臺被埋沒,那可能走不了太遠。”
北京市中盾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鄧雷強調,NFT應該警惕“數字產業化”的濫用,它可以是物理世界萬千事物的數字化,但應該反映資產的合理價值,不能以“數字資產化”自欺欺人,行“數字證券化、金融化”之實。NFT的價值不應來自少數意見領袖鼓吹它的稀缺性,讓人們真正因為技術、效率而喜歡它,而不是投機、虛榮和獵奇。
作為游離于模糊地帶的灰色市場,數字藏品需要必要的監管,無論是互聯網企業入局,還是傳統文化藝術企業主動尋求數字化突破,堅持在中國語境下的合規化經營,避免“脫實向虛”,才是長久之道。
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元宇宙產業委員會執行主任于佳寧指出,針對數字藏品實施有效監管,首先要明確其屬性和分類標準,為具體藏品屬于藝術品、紀念品、金融產品還是其他類型的商品提出明確分類標準,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數字藏品技術標準和發行管理辦法,從而對發行平臺進行有效監管。其次,需對數字藏品發行平臺的資質進行管理;同時,平臺也要注重數字藏品的版權問題以及平臺的內容監管。數字藏品基于區塊鏈發行,可以對其在鑄造、發行與流轉全過程中的版權進行充分保障,但平臺需要嚴格審核創作者鑄造上鏈時是否存在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目前的監管條件下,合規的二次交易如何形成?諾誠游戲法團隊負責人朱駿超律師對南都記者表示,當前國內是否有合規的二手數字藏品交易場所實際上取決于監管機構對于數字藏品的定性,若將數字藏品當做自帶金融屬性的特殊虛擬商品,二手交易市場則需要取得國家級的金融牌照。若監管機構認為數字藏品自身不具有金融屬性,是普通的虛擬商品,則二手交易或將被允許。目前看來,定性尚未統一。
對于下一階段的競爭,紙貴科技CEO陳昌認為,最大的競爭優勢會體現在內容運營方面,隨著數字藏品平臺數量越來越多,藏品內容和品質將會更加重要,消費者不會再對任何藏品都抱有好奇,優質的IP和內容將成為平臺爭搶的對象。第二大競爭點則在于區塊鏈技術底座,競爭優勢會體現在區塊鏈基礎設施的生態能力、公信力和互聯互通的能力。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