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奇妙夜介紹(“活”起來了!今天,一起感受廈門“博物館數字奇妙夜”)
依托裸眼3D技術,廈門改革開放的重要見證“鷺江”號“破浪而出”。
廈博首推數字藏品,運用了區塊鏈技術。
用掃描設備對文物周身進行掃描后,電腦中便能夠自動構建出文物的立體建模檔案。(本報記者 林銘鴻 攝)
展品展示頁面介紹。(本報記者 林銘鴻 攝)
清乾隆白玉御題薄意山水帶蓋貫耳扁瓶3D展示,觀眾在屏幕上就能無死角欣賞藏品。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國際博物館協會在對這一主題的闡釋中說:“博物館已經成為創新的樂園,在那里新技術可以被開發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數字化創新可以讓博物館更容易接近和參與,這能幫助觀眾理解復雜且微妙的概念。”
在廈門,博物館的力量正乘著數字化的翅膀被更多人感知——是隨時隨地云游博物館的便捷、是新技術賦予線下展的沉浸式體驗、是博物館數字藏品的浪潮來襲……數字化點亮了“博物館奇妙夜”,博物館不再只是等待市民走進它,而是千方百計讓自己走近市民。
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本報記者帶您探訪數字化帶給我市博物館的新氣象。
呈現
廈博已對百件文物進行三維數字化
清乾隆白玉御題薄意山水帶蓋貫耳扁瓶,廈門市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曾登上央視《國寶檔案》。2013年廈博“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展廳開放前,這件寶貝甚少公開展出。隨著該展廳常設,市民游客有了睹其真容的機會。
這只扁瓶由和田玉雕刻而成,頸部附有雙貫耳,貫耳以青銅器上常見的云雷紋為地,其上淺浮雕變體夔龍紋,腹部兩面分別刻繪西湖十景之“曲院風荷”“柳浪聞鶯”,細節極為豐富。但隔著展柜上的玻璃,細節與觀眾產生了距離。
如今,您只需登錄廈博官方網站或微信,就能在“3D文物”欄目看到這只瓶子。在這里,您可以將它放大數倍,看見瓶頸兩面的陰刻隸體詩文,旋轉看到瓶身下緣的褐色俏色,甚至通過屏幕感受玉質的溫潤。借由數字技術,細節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消失了。
文物上網,是公眾對博物館數字化的第一印象。那些曾經要排隊進館才能看到的文物,甚至不對外展出的文物,如今都有機會在互聯網上窺其真貌,還能比線下看得更清,看得更久。文物上網的形態,也隨著技術的發展,實現從二維到三維的轉變。
“2015年前后我們對官網進行改版,豐富了線上展陳內容,開始嘗試通過三維數字技術讓藏品‘活’起來。”廈博信息和數字化部副主任宋葉告訴記者,但受制于經驗和當時的技術條件,最初試水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廈博線上展示的3D文物都是2018年以后陸續上線的,迄今廈博一共進行了100件文物的三維數字化,預計今年還將完成30余件。
采集
16個步驟讓3D文物躍然眼前
一件3D文物呈現在公眾眼前,身后有兩個基本步驟——數字采集和數字展示。采集是基礎,展示是在采集基礎上的應用。
近日,在十一維度(廈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向記者模擬了文物數字化采集的過程——隨著三維掃描儀繞藏品而動,一件放置在桌面上的瓷器一點點出現在屏幕上。“這是第一步,我們叫做模型掃描,整個文物的數字化采集細化起來需要16步。”十一維度(廈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余海箭告訴記者,模型掃描只完成了藏品輪廓及表面紋理的初步采集,之后還要經過紋理拍攝、紋理貼圖等環節,優化細節、矯正色彩,將高精度紋理映射在高精度模型上,合成輸出數字文物。“目前模型掃描的速度已經很快了,小件的、表面特征不復雜的藏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
對博物館而言,文物數字化采集始終是個慢功夫。“做文物的數字采集,安全是第一位的。”宋葉告訴記者,廈博每件藏品的采集都在館內進行,整個過程都有專業的安保人員和文物管理員全程值守。“廈博瓷器較多,采集開始前,都要考慮很多安全細節,比如預先在桌子、平臺上鋪設保護墊等。有時因為技術人員帶來的設備多,我們也會特別留意地面上的線纜,謹防絆倒護送文物的工作人員。”宋葉說,采集現場對光線也有要求,不能使用閃光燈,采集中如需調整文物的擺放位置、角度等,一定要博物館的專業人員才能上手。博物館人對每一件時光打造的藏品悉心呵護,有時候一件巴掌大的玉器,全部采集流程走下來,需要一整天。
如今,文物數字化采集的精度較2015年廈博開啟初體驗時有了大幅提升,以采集成果為依托的文物數字展示也隨之越來越清晰。
技術
數字信息可服務文物修復
作為一家虛擬現實引擎研發公司,十一維度成立之初其實是奔著電商去的,壓根沒想到會和博物館產生交集。“2015年7月,我們推出在線虛擬現實(WebXR)仿真應用開放平臺,使用者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技術,在線快速制作數字產品。”余海箭說,“我們一開始是想服務電商領域,當時很多商家希望能實現商品的3D展示,吸引更多消費者。”但很快,十一維度發現越來越多博物館成為了平臺用戶,博物館藏品、市場上的藝術品對數字化的需求非常高。公司也很快抓住這個風口,主動對接博物館,從線上到線下,開啟文博數字化探索,其中最為人知的是為三星堆數字文化遺產標本庫建設提供部分技術支持。
另一家廈門公司也看到了數字化應用在文博領域的前景。廈門斯瑪特工業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沛告訴記者,2014年公司就將文物數字化作為重點發展方向。“我們可以通過三維掃描還原一件文物的數字信息,如果有一天這件文物需要修復,這些數字信息就能提供幫助。”宋沛說,除三維掃描外,公司還和博物館合作推出過3D打印文物,“我們也在和業界探討文博數字化的發展,數字技術肯定會在文物修復、文物展示上帶給公眾更多驚喜。”
聯結
“云展覽”讓博物館走進日常生活
如果說文物上網為公眾帶來博物館數字化的第一波紅利——隨時隨地欣賞文物,那么“云展覽”則徹底改變了博物館與公眾的聯結方式——博物館融入日常生活。
今年4月,廈博推出閩臺民俗VR線上展,閩臺主要姓氏燈、閩南傳統婚嫁場景等廈博二樓常設展廳“閩臺民俗”內的元素在這里均清晰可見。
從文物上網到展廳上網,搭乘數字技術,博物館“觸手可及”。廈博早在2015年就推出過虛擬展廳,分別是“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和“廈門歷史陳列”。初代虛擬展廳主體是文圖,內容豐富的會加入一點小視頻和動漫。隨著技術的發展,虛擬展廳越來越有身臨其境之感。以閩臺民俗VR線上展為例,不僅每一幀都是高清畫質,觀眾還可通過地面箭頭按鈕實現自由逛館,獲得沉浸式體驗。
云展覽跨越了博物館的圍墻。“這幾年上網時常看到博物館的線上展,點點屏幕就能進入,非常方便。”大學生陳彥告訴記者,“這讓我對博物館的關注多了起來,身邊有同學也是這樣。”
疫情背景下,博物館數字化的必要性更為凸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國家文物局緊急部署,一個月內推出2000余個在線展覽,瀏覽量超過50億次,達到全國博物館全年參觀人數的4倍以上。競相綻放的云展覽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讀懂“何以中國,何以華夏”。
線下展覽資源線上化的同時,越來越多博物館也在通過數字技術開發更具創意的虛擬展覽,云展覽形態趨于多元。廈博今年推出的《當盛世·憶英雄——鄭成功傳奇一生數字展》就是一次成功嘗試。它在形式上使用原創視覺、原創手繪、原創音樂,內容上將鄭成功紀念館58件文物的高清圖片素材嵌入式展示在相關歷史事件中,還嵌入20多個互動響應式界面、鄭成功文化知識問答等,帶領觀眾“穿越”至明末清初,瞻仰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傳奇一生。
大步向前的云展覽也給博物館線下展何去何從帶來新思考。位于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的“大廈之門 敢拼會贏——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歷史陳列”,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之際開展。依托裸眼3D技術,廈門改革開放的重要見證“鷺江”號在這里“破浪而出”,展覽還融合運用多媒體沙盤、滑軌屏互動等多媒體綜合展項,設計了湖里開山第一炮等多處歷史性場景。在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中,它成功入圍全國“十大精品”終評。線下展在與數字技術的碰撞中收獲了引流的新本領。
【記者手記】
博物館
越來越年輕
博物館向數字化敞開懷抱,這雙伸出的手,也以親密的姿態抱住了每一個人。因為收藏著來自歷史長河的珍貴寶藏,博物館天然帶有文教責任、社教功能。數字化,在賦予文化遺產新生命的同時,也讓當代博物館擁有更多和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做朋友的能力,成為一項惠民工程。
時代改變了博物館,也改變了博物館人。廈博數字化開始大步走的2015年,宋葉是剛進館兩年的博物館新人,當時館里網站點擊率不高,公眾號也還未建起,她曾一度在想博物館有必要做數字化嗎?但很快,隨著數字化在文博領域的成熟應用,隨著社會對博物館數字化的需求與期待,她開始學習和技術名詞打交道,參與一個又一個博物館數字化項目。而廈博也在2020年成立了信息和數字化部,招募學習計算機、數字媒體技術的年輕人來到博物館。
文明傳載,生生不息。年輕人在博物館守護著燦爛的遺產,以青年眼光嫁接新技術讓老寶貝說當代話。
【鏈接】
元宇宙成為下一個風口
今年3月10日14時,廈博正式對外發行首批數字藏品,僅1分鐘,30000份數字藏品宣告售罄。
數字藏品是用區塊鏈技術做唯一標識且經過數字化的作品、藝術品和商品。去年起,數字藏品風潮刮進國內博物館界,涌現出河南博物院“婦好鸮尊”等多個爆款。首次試水數字藏品領域的廈博,共推出三款3D數字藏品,分別是基于其代表性館藏文物創作而成的明·白玉雙龍帶鉤、清·雕玉立鶴、清乾隆·青白玉如意,每款限量發行10000份,每份售價19.9元。
數字藏品的誕生,通常由創意設計師用相關軟件設計藏品形象,由人工智能小組設計視覺算法讓藏品動起來,再由程序員基于區塊鏈協議編寫智能合約,將做出來的藏品形象鑄造固定在區塊鏈上。有調查顯示,“00后”和“90后”在意向藏家中占絕大多數。這意味著,數字藏品在“古老”的博物館和年輕人之間架起了橋梁。
今年,廈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廈門市大數據管理局印發《廈門市元宇宙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提出立足廈門實際,搶抓數字經濟和元宇宙發展新機遇。在十一維度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公司正在制作中的“元宇宙展廳”。“我們要打造的是網頁模式下的元宇宙展廳,它不僅提供VR技術下的身臨其境,使用者還能在其中互動交流,或以館長的身份為很多觀眾同步導覽。”余海箭說,“目前,我們的元宇宙展廳已經進行了大量測試,計劃在年內推出。”數字技術一日千里,博物館和數字化的故事未完待續。
文/廈門日報記者 郭 睿
圖/廈門市博物館官網提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