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虛擬銀行livi bank(香港8家虛擬銀行大盤點 誰能突出重圍成為“領頭羊”)
“引入虛擬銀行是香港邁向智慧銀行新紀元的關鍵舉措,虛擬銀行的發展可推動香港的金融科技和創新,同時為銀行客戶帶來新體驗。”香港金管局的表態或許代表了一部分香港市民的真實想法。
普華永道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一半的香港用戶表示傳統銀行服務存在排隊等候時間過長、網上銀行體驗不佳、金融產品客戶教育不足、無法整合不同賬戶信息等主要痛點,有興趣開設虛擬銀行賬戶。
在此背景下,香港金管局于2019年落實“智慧銀行新時代”的政策,陸續發出八張虛銀牌照,8家虛擬銀行相繼成立,并在次年陸續開業。它們的共同點是有著強大的股東背景,例如螞蟻銀行隸屬于螞蟻金服旗下,平安壹賬通銀行是平安系金融科技旗艦金融壹賬通的全資子公司 、Mox Bank的股東包括渣打銀行、電訊盈科等傳統港資機構,天星銀行由小米集團與尚乘集團攜手開設,富融銀行則由互聯網巨頭騰訊聯合多家金融機構籌組。
時隔2年,距離一眾虛擬銀行向香港金管局交付3年計劃書的時限也接近尾聲,這些虛擬銀行到底有沒有站穩陣腳、甚至為傳統銀行業帶來沖擊?其中有哪些虛擬銀行領跑同業?
8家虛擬銀行競爭白熱化
根據香港金管局數據,截至2021年底,8家虛擬銀行已合計開設超過120萬個賬戶,可見香港市民對數字化、電子化的銀行服務接受程度很高。由于8家虛擬銀行幾乎同時搶閘開業,而香港監管當局批準的初始經營范圍有限,導致虛擬銀行在思考金融創新的同時,反而出現產品同質化的現象,最典型的“內卷”產品當屬港元定期/活期存款產品。虛擬銀行一般以零售客戶為服務對象,目前存款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再加上美元加息潮降臨,為吸引新客開戶及存款,銀行不約而同地力推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優惠,雖然不乏各類營銷玩法,但核心仍在于“拼利率”。其中最為激進的屬WeLab Bank(匯立銀行),其18個月港元定存年利率達3.88%,冠絕一眾虛擬銀行,近乎貼近香港銀行同業拆息的水平。
但同時,香港政府發布的香港貨幣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22年6月,8家虛擬銀行客戶總存款約252億港元,相當于銀行業總存款的0.17%,較2020末的0.11%有所提升,但整體市場份額仍不足1%,未出現預期的大規模“搶存大戰”,難言對傳統金融業帶來威脅。
從產品服務上看,虛擬銀行帶來的行業沖擊更是一種“鯰魚效應”,他們的出現迫使傳統銀行加速投資數字化建設,積極推出各種優惠,主動降低一直令用戶詬病的各項服務費。例如匯豐銀行早在2019年8月就宣布,取消個人綜合理財賬戶的最低全面理財總值要求及低額結存服務費,這是香港首家提供免費基礎銀行服務的銀行。此舉也被市場理解為應對虛擬銀行帶來的競爭。
全香港的持牌銀行多達163家,如何突破傳統銀行的限制,成為擺在虛擬銀行面前的發展“路障”。畢馬威中國直言,沒有明顯競爭或差異化優勢的虛擬銀行將在競爭中落敗,甚至預計某些虛擬銀行未來幾年或悄然停止運營,或進行業務合并。
虛擬銀行2.0突圍之路
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各家虛擬銀行正在積極提供特色產品,打造差異化的優勢。例如,MOX Bank在股東渣打銀行的支持下通過信用卡、消費分期等業務推動零售消費和交易,其品牌口號便是“由渣打銀行全力策動”,這種“金融+消費”的服務模式帶有不少傳統銀行的影子,更能適應香港市民的生活消費習慣。
眾安銀行則借助與眾安保險的緊密關系,瞄準Z時代年輕客戶群體,開發基于APP的“人壽保”、“儲蓄保”數字化產品,優惠力度頗大,借此優勢積累了超過60萬用戶。其舉辦的嘉年華活動,甚至送出百萬現金給參與游戲的用戶,營銷熱度十分火爆。
平安壹賬通銀行則另辟蹊徑,主力服務中小企業,利用內地積累的經驗打造適合香港本地的toB產品,符合條件的中小企可更便捷地實現開戶、貸款服務。根據香港金管局的調查,21%的中小企業表示曾有過銀行貸款申請不成功的經歷;平安壹賬通銀行做過調研,截至2022年6月30日,在該行已審批貸款的客戶中,29%為首次獲得銀行批出的貸款。此外,該行已審批貸款的客戶中,有7%為開業不足三年的初創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需求未被傳統金融機構滿足,而虛擬銀行有能力開發基于自身獨創的風險評估平臺及替代數據,快速評估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在提供貸款方面有著更大的靈活性。
據了解,該行是香港地區首個運用替代信貸審批模式為貿易中小企提供服務的虛擬銀行。該行通過采用由合作伙伴貿易通提供企業過去7年申報進出口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建立風控模型。由于這些數據樣本時間跨越不同經濟周期,有效性高,能更直接及時反映企業進出口業務狀況,因此該風控模型能更有效及精準地對客戶進行信貸分析。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特選客戶于貸款審批時無需提交大量文件如銀行賬單、財務報告和營業收入報表等,大大縮短審批時間。
利用金融科技降低成本,是虛擬銀行的特點,也是包括傳統銀行在內的全行業目標。可以說,平安壹賬通銀行背靠其母公司金融壹賬通強大的金融科技實力,向同業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及風險管控的創新技術,有效促進了香港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
拆解經營指標的AB面
根據監管要求,8家虛擬銀行均在9月30日前完成發布2022年中期財務報表。雖然目前8家虛擬銀行都尚未盈利,但“逃離內卷”的平安壹賬通銀行經營業績領先同業,今年上半年的稅前虧損同比下降33%至7816萬港元,無論是虧損改善幅度還是虧損凈額表現,均位居8家虛擬銀行首位。
8家虛擬銀行中有5家已錄得虧損收窄,有望逐步邁向盈虧平衡,半年“燒錢”仍超過3億港元的虛擬銀行僅有MOX Bank和livi Bank兩家。
在核心指標方面,存貸款比率最能代表銀行業務盈利能力,最為健康的仍然是平安壹賬通銀行,中報披露的存貸比達到82%,其他主流的虛擬銀行都處于45-55%這個區間,仍需更多時間調整和驗證商業模式。更有個別銀行業務節奏落后,至今年仍未有發力信貸業務,導致存貸比率很低。
毫無疑問,虛擬銀行的數字化服務廣受香港市民歡迎,甚至在巨額優惠補貼下用戶數量可以在短期內提升很快。但是開業兩年來,我們看到一些虛擬銀行的用戶增長已經到了瓶頸,而存貸款、利息收入這些實際經營指標也無以為繼,其中的原因需要業界一起反思。這次的盈利和經營情況盤點,已經為部分虛擬銀行敲響警鐘。
展望未來:深耕差異化路線
未來,虛擬銀行需要繼續深耕差異化的競爭路線,運用金融科技解決行業痛點,打造健康的商業模式,才能鞏固市場地位,在銀行業中割據一方。面向內地的跨境服務也是部分虛擬銀行的發展方向,香港金管局也明確表示未來重點包括迎接內地的機遇。如何在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大趨勢下加強區內合作、跨境服務,成為中資虛擬銀行的關注,其中與大灣區和金融科技有密切聯系的虛擬銀行無疑具有先發優勢,例如平安壹賬通銀行作為平安集團的成員公司和金融壹賬通的全資子公司,具備了與大灣區同頻共振的天然發展基因和基礎優勢。
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和香港貿易聯動第二期跨境合作落地,平安壹賬通銀行作為首家參與香港貿易聯動平臺建設的虛擬銀行,與14家銀行機構共同為貿易中小企提供更便捷的融資服務。2020年11月,人行“貿金平臺”與香港“貿易聯動”完成第一期對接,以跨平臺互聯互通方式打通內地出口、香港進口的場景應用,為實踐內地與香港金融科技合作邁進一大步。二期工程則增加了跨平臺互聯互通場景的多樣性,虛擬銀行可發揮更大作用,利用香港的創新及先進金融科技為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合作實現共贏。
虛擬銀行在海外業務發展方面也開始傳來捷報,最近WeLab Bank(匯立銀行)母公司宣布收購印尼雅加達服務銀行股權,這是今年東南亞最大宗的數字銀行交易。由于沒有分行網點的束縛,虛擬銀行積累一定經驗后或較容易將成熟產品和成功經驗復制至更多鄰近地區,以更便捷的方式服務更多的用戶。
在《亞洲銀行家》2022 年全球100大數字銀行排名中,位列前三的數字銀行分別為中國的微眾銀行、荷蘭ING銀行和美國Ally Bank。排名最高的香港虛擬銀行為平安壹賬通銀行,其名次為第45位,尾隨其后的是位居52位的眾安銀行。在未來金融科技數字化的浪潮下,這些香港虛擬銀行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我們也期待香港金管局繼續向虛擬銀行開放更多業務類型,例如樓宇按揭業務、證券投資業務,及投資產品開發及銷售等,進一步應用金融科技顛覆傳統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