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 數據安全(區塊鏈技術如何保障數字藏品安全?)
數字藏品概念來源于國外的NFT(非同質化代幣),可以理解為去中心化的“虛擬資產或實物資產的數字所有權證書”,具有文化消費、藝術收藏價值,在藝術品、收藏品、活動門票、游戲等領域被廣泛應用。數字藏品最核心的標識是區塊鏈技術,其利用分布式賬本、非對稱加密、哈希算法、智能合約、數字簽名和時間戳等技術保障數字藏品安全。
智能合約:是一種特殊協議,旨在提供、驗證及執行合約,允許我們在不需要第三方的情況下,執行可追溯、不可逆轉和安全的交易。智能合約去除任何第三方干擾,進一步增強了去中心化以保障交易不受外力制約。
數字簽名:也稱公鑰數字簽名,是一種通過公鑰加密領域的技術來鑒別數字信息的方法。保證發送的信息不會被篡改,通常用來證實數據內容的完整性和來源。
同態加密:一種特殊的加密方法,允許對密文進行處理得到仍然是加密的結果,可以簡單理解為數據以密文發送到區塊鏈后,智能合約可以處理密文,而無法獲知真實數據,極大地提高了數據的安全性。
分布式賬本:可以理解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數據庫,由眾多權限相同的小數據庫連接組成。數據庫完全開放,每個小數據庫按照塊鏈式結構儲存完整的數據,地位等同,各自獨立又共同記錄,通過共識機制保證數據一致性,有效杜絕篡改數據的可能性。
非對稱加密:指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密鑰的加密算法,也稱為公私鑰加密。公鑰是公開的,私鑰由用戶自己保存,無需在通信之前同步密鑰,故而安全系數更高。
哈希算法:是區塊鏈中保證信息不可篡改的單項密碼機制。擁有單向性,加密過程不可逆,只能加密,不能解密。被廣泛的使用在構建區塊和確認交易的完整性上,保證數據完整性。
區塊鏈技術通過以上等多種互聯網底層技術系統性集成創新,以去中心化,以及透明、可追蹤、不可篡改和偽造、數據安全及信用的自我建立等特性保障數字藏品權屬和交易安全。
權屬安全:上鏈的數字藏品會產生一個唯一的哈希值,即每個上鏈數字藏品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標識,其與公私鑰加密、數字簽名等技術結合,即可解決數字藏品的版權確權問題,只有掌握加密處理后生成的私鑰的人,才是真正的數字藏品持有者,擁有占有、使用、處分該藏品的權利,從而可以有效保護數字藏品持有者的相關權益。
交易安全:一般數字內容在交易或傳輸過程中最大的安全隱患是該藏品或內容有可能是偽造、篡改的,對用戶而言,盜版風險難以抵御。但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加持,特別是公私鑰非對稱加密、分布式記賬的去中心化、哈希指針連接的環環相扣的區塊等技術,可以實現鏈上數字藏品數據不被篡改,即確保數字藏品的真實性,同時交易記錄自動留痕并可以追溯,從而保障數字藏品的交易安全。
目前,藝次元已公開發行數字藏品《景德鎮?佑陶瓷學》及定向發行數字藏品《景德鎮?陶冶圖說》。兩期藏品共500份,均上鏈存證,每份在華為鏈有唯一標識,擁有者持有獨一無二的所有權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