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商業價值(區塊鏈,幾個維度可以挖掘商業價值)
在2016年年底至2017年,某團隊曾推出過一個語音網關方面的產品,推送給用戶后,發現接受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它對用戶來說并非剛需。找到原因的同時,我們還發現,在相關的智能設備中蘊含著巨大的數據價值。例如一個智能爐灶的用戶,用戶每天晚上7點鐘打開它,或許只使用了2分鐘就關掉了,但我們可以從相關數據中判斷該用戶的身份特征和生活習慣。還是那句話 --剛需--雖然他只使用2分鐘,但每天都要用。不過在現階段,用戶自己并沒有認識到這些數據的價值,甚至認為智能對他而言并無意義,實際上很多企業卻在依靠這些數據獲得利益。
譬如前些日子頗受關注的“大數據殺熟”事件。所謂大數據殺熟,是指在購買產品或服務時,一般人們心中默認的規則是:老客戶會相對便宜、VIP用戶會相對價格更低。然而最近卻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同樣的商品或者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很多,這在互聯網行業被叫作“大數據殺熟”。在機票、酒店、電影、電商、出行等多個價格有波動的平臺上,都存在類似情況,特別是在線旅游平臺。這除了破壞行業生態之外,其實也涉及價格欺詐。
前面我們曾經反復夸獎過馬云及其支付寶團隊,但在今年年初,支付寶個性化年度賬單也曾引發大數據信任危機。這些事件把大數據時代普通消費者的弱勢處境暴露無遺,大數據采集非常簡單粗暴,下載一個APP應用,需要把通訊錄、照片等完全開放,目的就在于掌握海量數據對公眾生活軌跡和消費偏好做到精準打擊,讓個人在科技面前無處隱身。
當然,大數據技術本身是中性的,面向萬物互聯的未來,大數據的深度利用與廣泛共享是大勢所趨,數據正在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只在好的方面改變我們的生活。
2017年下半年,伴隨比特幣一路高漲,其背后的區塊鏈技術從真正意義上進入了科技從業者的視野中。正是在與區塊鏈技術融合過程中,我們團隊發現了智能設備捕獲的數據對于用戶本身的價值。在我看來,區塊鏈技術為用戶賦予了一個動機,能將用戶的數據價值化。簡單來說就是,用戶可以通過智能設備,采集自己的數據,并通過區塊鏈進行確權,進而從自己的數據中獲得利益。此前,沒有人認為個人數據是有價值的,包括蘋果、百度、小米等公司,對用戶數據隨心所欲。
區塊鏈,有以下幾個維度可以挖掘:
第一是個人維度,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個人數據銀行”,同國內外的數據挖掘、數據分析公司,建立生活模型,在鏈上實現“數字人類”,人類的一切愛好、習慣都能夠用數字的方式保存在區塊鏈上,并和其他人產生關系,我在這里姑且把它稱之為“區塊鏈數據身份”。
第二是loT維度,希望目前市場上所有基于智能、基于數據采集的企業,如智能硬件、智能家居、車聯網、智慧社區、智慧醫院、智慧城市等企業深度合作,將數據匯總到這條價值鏈上,同時共享價值。
第三是AI應用維度,目前的AI 應用研發公司很少能夠合法、合規地拿到所需數據,但用戶希望得到更為智能的AI應用,更智能意味著需要有更多、更有效的數據來源,這兩者的矛盾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無法調和,BAIC 無疑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第四是數據交易維度,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建設數據交易平臺,早期以廣告主的交易為立主,后期可以將醫院、金融機構、商業服務公司等采購數據的機構納入進來,完成其研發需要。
總的來說,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能夠改變人類現有的消費模式和消費觀念。我們接著前面那個例子往下說,此前用戶購買了一個智能爐灶,作為一個消費品,其使用價值是隨著時間的增加而不斷減弱的。區塊鏈介入后,從前的消費品變成了數據采集器或者產生者,隨著時間的增加會源源不斷產生可用于交易的數據。也就是說,傳統消費模式下的消耗品,現在可以幫你賺錢。
目前,不管出于利益動機也好,還是出于未來數據價值信仰的認同也好,我們認為,越早加入進來,參與者就能越早享受到數據的收益,享受到區塊鏈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