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炒比特幣傾家蕩產(春節見聞專題 沖破52000美元!江西小城的大爺大媽也炒起了比特幣……)
“比特幣現在一個幾十萬(人民幣),你當初買的時候便宜,才幾萬塊,現在賺了不少吧” “我買的少,幾千份之一個幣,漲不了多少錢……”。這是牛年春節期間發生在江西上饒廣豐區幾個年過半百的大爺大媽之間的對話。
小城大爺大媽們熱議比特幣的背后,是其幣價屢創新高,春節期間比特幣價格再次刷新歷史,在2月16日突破5萬美元。Coindesk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2月18日8時29分,比特幣報52531.58美元,總市值近萬億美元。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比特幣于2020年12月16日首度突破2萬美元,僅半個月后便突破了3萬美元關口。站穩3萬美元之后,僅一個星期左右就沖到4萬美元,沖破4美元后也僅一周左右就沖上5萬美元。
對于比特幣這一波“牛氣沖天”的漲勢,在受訪專家看來,主要因素是新冠疫情下,全球央行大放水,造成全球性的貨幣、資產貶值,比特幣作為一種通縮型數字資產成為了抗通脹的標的。此外,以灰度基金、特斯拉為代表的機構接連“帶貨”數字貨幣,也為此輪比特幣牛市營造了氛圍,間接推動了幣價持續走高。
火幣聯合創始人杜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比特幣的監管前景仍具有不確定性,是否能大范圍的普及及獲得信任也與監管環境是否合理有關。5萬美元是大阻力位,比特幣短時的拉升會積累大量的獲利盤,所以短線投資者可能在創新高之后出場,提示投資者注意防控風險。
比特幣春節期間突破5萬美元
眼看著比特幣價格節節高升,大爺大媽們自然很是心動。聊天過程中,一位大爺告訴記者,他們大多數并不是按一個一個幣買的,單個幣的價格太高“買不起”。他們大多是通過機構購到了幾千份之一、甚至是幾萬份之一個幣的份額。
2月16日,比特幣價格沖上5萬美元大關,當日最高價格達到50584.85美元,再次刷新歷史。而截至2021年2月18日8時29分,比特幣報52531.58美元,總市值已近萬億美元。
記者注意到,自2020年11月中旬以來,比特幣進入“長牛”行情,幣價持續走高,漲勢如虹。2020年11月18日,比特幣突破1.8萬美元,為2017年12月以來首次。
此后的2020年12月16日,比特幣首度突破2萬美元,日內漲幅高達6.51%,較2020年3月的年內低谷增長了430%以上,較2020年年初累計上漲近200%。首度突破2萬美元后,比特幣繼續上攻,在2020年12月26日突破2.5萬美元,并在12月27日沖上2.7萬美元。
今年初(1月2日),比特幣邁過3萬美元關口,并在后一日就站上3.4萬美元的高位,到1月8日便突破了4萬美元。截至2021年1月8日凌晨2點14分,比特幣幣值報出40013.57美元的新紀錄。
突破4萬美元后,也僅一周左右時間,比特幣又突破5萬美元大關。《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發現,比特幣自2020年12月16日首度突破2萬美元,到2021年2月16日沖上5萬美元,2個月左右便漲了3萬美元。
分布科技CEO達鴻飛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比特幣2021年的價格如果達到6萬至10萬美元,會是一個合理的區間。如果比特幣在2021年超過這個區間,則存在泡沫。”
央行放水、機構“帶貨”引漲
你們知道比特幣背后漲跌的邏輯嗎?當記者將這一問題拋給大爺大媽時,他們顯得有些茫然。
聊天中,記者了解到,甚至有一位大媽連比特幣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只聽說能賺到錢,就跟著買了。
談及本輪比特幣牛市行情,杜均分析,最主要的推動因素是2020年新冠疫情引起的全球央行大放水,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市場資金過剩,而拜登政府上臺后的一系列政策也在積極推進經濟刺激法案,人們對資產貶值的擔憂仍在持續,比特幣作為一種通縮型數字資產,引得機構將其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用于抵御傳統資產泡沫。
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委員高承實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指出,比特幣突破5萬美元,最主要的因素是全球央行貨幣大放水,造成全球性的貨幣貶值,而比特幣的固定數量上限設計使得比特幣成為了抗通脹的標的。
高承實進一步指出,大機構入場會產生比較強烈的帶動效應,中小機構和散戶在大機構帶動下大批量進入比特幣市場,這也會在短期內快速推高比特幣價格。此外,比特幣價格突破5萬美元,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對上次比特幣減半的回應,這也基本符合前幾次比特幣減半之后的行情走勢。
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人工智能與變革管理研究院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劉峰看來,比特幣突破5萬美元的歷史高位主要有宏觀面、操作面和市場交易心理三個方面的原因。
劉峰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從宏觀角度來看,疫情下全球央行放水不止,本輪幣價的支撐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因法幣世界放的水很大,一部分注入了加密貨幣交易市場,托起了本輪的高市值。從操作層面來看,機構抱團買入,以灰度基金、特斯拉為代表的機構都在逐漸參與到加密貨幣市場中,無疑給市場帶來較強的信心。另外,從市場交易心理來看,近日來看多的氣氛一直在持續,雖然幣價幾次有所回調,但市場牛市氣氛依舊,無疑穩定并帶動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市值持續上漲。
歐科云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煉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機構大量買入比特幣,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過去一年全球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一方面,受疫情影響,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復蘇依舊緩慢;另一方面,主要央行和政府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縮減或停止刺激通脹的計劃。高通脹、低增長的經濟環境下,為了規避名義本金的受損,以及追求更高收益的需要,投資者囤積現金的需求自然演變成對黃金和比特幣的需求。
“數字黃金”還是“虛擬泡沫”?
暴漲之下,暴跌也是常態。而與記者聊天的上述幾位大爺大媽們基本沒什么風險意識,他們中有的還買了一些并不知名的虛擬幣。
長期來看,2013年比特幣沖高到1000美元,之后大回撤到150美元。在2017年12月,比特幣的價格上漲至接近2萬美元。然而,之后的一年卻遭遇了大跌,跌至近3000美元。
在今年1月4日比特幣也迎來大跌行情,在當日18時29分下探至29068.63美元,較1月3日34366.15美元的高點跌去15.4%。據比特幣家園網最新數據,全網24小時爆倉15.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8.5億元,爆倉人數高達107935人。
隨后的1月11日,比特幣幣價再次下探,曾從近4萬美元跌至3萬美元,一天之內狂跌近20%。1月22日,比特幣價格繼續下探至2.8845萬美元,較24小時內最高價35102美元跌去17.83%。
“比特幣價格在短期內主要受投資者情緒周期和風險偏好周期的影響,經常暴漲暴跌,波動十分巨大。在上一輪比特幣牛市中,我們能觀察到一個完整的比特幣泡沫周期。根據金德爾伯格的劃分,一個典型的資產泡沫可以分為變革、繁榮、亢奮、困境、恐慌五個階段。”李煉炫分析指出,“本輪的比特幣牛市,從泡沫周期角度劃分,目前應該正由繁榮過渡到亢奮階段。這里要提醒廣大投資者,應當理性投資,控制好風險,不主動加高杠桿或貸款投資比特幣。”
達鴻飛認為,在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比特幣已逐漸退出與法定貨幣的競爭,更偏向于在價值儲備功能上發展,未來比特幣更可能作為儲備資產的一種形式,類似黃金。但比特幣與黃金的區別也非常明顯,黃金凝結了數千年人類對價值的共識,而比特幣基于密碼學和分布式網絡、抗審查并極易轉移,它在數字化浪潮下成為重要的新生資產。
然而,高承實認為比特幣充斥了大量泡沫,泡沫源在于其自身的虛擬性,即無任何資產作為比特幣的價格錨定物,也源于其價值來源的非公開性,即比特幣的用處更多用于洗錢、暗網交易等地下活動,比特幣在這方面“創造”的價值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但是,高承實同時指出,“比特幣也不能排除成為其所宣稱的數字黃金的可能性,在若干年之后,如果比特幣能夠穩定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價格,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在當前背景下,機構或個人可以持有一部分比特幣或其他共識程度比較高的虛擬加密貨幣,但不建議大量持有。”高承實強調,作為機構或個人投資,要作好止贏和止損,要嚴格遵守投資紀律,而且只能作為投資的一個補充,而不要作為最主要的投資品,因為比特幣的價格漲跌還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李煉炫建議,要正確認識比特幣的投資定位,比特幣是高風險類資產,而非避險資產,價格波動極大。對于高凈值用戶,可以將個人資產中的1%拿出來投資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對于普通用戶,可以采取定投的方式,比如每個月拿出3%至5%的收入定投比特幣。
記者:余繼超
編輯:陳偲
責任編輯:畢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