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做什么的(每天一分鐘,了解區塊鏈!什么是工作量證明?)
每天一分鐘,了解區塊鏈!關注我!每日分享有趣不一樣的區塊鏈知識!
上兩期跟大家聊了什么叫區塊鏈以及什么叫爆塊,那么今天給大家講講什么叫做工作量證明。
工作量證明現廣泛應用于加密貨幣的主流共識機制。最典型也最被人熟知的應用就是比特幣。這一概念最早由Cynthia Dwork和Moni Naor于1993年的學術論文提出,而工作量證明一詞則是在1999年由Markus Jakobsson與Ari Juels所發表。
這工作量證明其實也是字面意思,就是證明你工作量的一個玩意。當然,問題也隨之而來,怎么樣才能證明你的工作量屬實呢?假如每個人都說自己的工作量最大,獎勵應該發給他,那不就亂套了嗎?所以,系統出了一個“難題”,誰先解開并被別人驗證,如果屬實,就會被確認已經解開謎題,那么第一個解開的就會獲得獎勵以及區塊記賬的權利。
這個難題是,找到一個nonce值,使得新區塊頭的哈希值小于某個指定的值(這個值是未知的),即區塊頭結構中的“難度目標”。在節點成功找到滿足的哈希值之后,會馬上對全網進行廣播打包區塊,網絡的節點收到廣播打包區塊,會立刻對其進行驗證。如果驗證通過,則表明已經有節點成功破解,自己就不再競爭當前區塊打包,而是選擇接受這個區塊,記錄到自己的賬本中,然后進行下一個區塊的競爭猜謎。
這一過程便是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是不是還是很懵?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假如江湖上突然流傳出說在某某地方有稀世珍寶,同時給出了一個“難題”,答案便是埋藏珍寶的地方,那大家都紛紛開始推測答案到底是什么(計算過程),結果沒一會,有人就算到了,于是他便前去驗證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來到了地點后,果然發現了埋藏的寶藏。就在寶藏被找到的時候,這個消息也一下傳遍江湖,大家都紛紛趕到發現寶藏的地點。等到大家都確認完確實寶藏被尋到了,已經沒有了,那么自然就會放棄競爭,而且都知道了這個地方的寶藏已經被人拿走了。過沒多久江湖上又發布了新的寶藏地點,依舊是解題。大家就轉而去尋找新的藏寶地點。
是不是舉了例子后很快能理解了?
那么這次的一分鐘區塊鏈科普就到這。
每天一分鐘,了解區塊鏈!關注我!每日分享有趣不一樣的區塊鏈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