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的機遇與挑戰(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與機遇)
來源:【江西日報-江西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與機遇
——“數字經濟與數據賦能”跨學科論壇觀點擷英
作者:陳思華
8月27日,由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江西財經大學共同舉辦的“數字經濟與數據賦能”跨學科論壇在南昌舉行。論壇聚焦數字經濟領域長遠關注與亟需解決的重要基礎問題,從政策制定、企業機遇、開放合作、轉型路徑、產業升級、風險治理等多個維度,對數字經濟發展的現狀、趨勢進行了深入分析與研討。
江西財經大學黨委書記盧福財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構建以數據價值化為基礎、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核心、數字化治理為保障的“四化”協同發展生態,既是重大的理論命題,更是重大的實踐課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內在邏輯。處理好四者間的關系,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他從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產業化發展、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強化數字經濟安全體系、拓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八個方面,提出了未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路徑和策略。
數字江西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馮晶晶認為,數字化治理是數字經濟創新、快速健康發展的保障。他認為地方政府對數字經濟的訴求可以概括為產業落地、稅收落地、人才落地三個方面,而企業對數字經濟的訴求主要包括流量份額、核心技術、營收的穩健增長。他以“進賢文筆”產業數字化為例,描述了如何通過與政府合作共建大數據平臺,使得供應商管理系統、智慧倉儲物流、在線交易平臺互聯互通。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李俊提出,內外部兩方面原因導致我國數字經濟外循環不足。從內部看,國內數字消費市場龐大,企業走出去的動力不足;我國數字平臺企業在科技研發硬創新方面與國際競爭對手仍有差距;企業文化和經營模式在國際市場上存在水土不服問題;政府對數字平臺企業跨境貿易中的合規監管和支持促進政策不夠明確。從外部看,在現行國際格局下,中國數字平臺企業與美國企業開展全球競爭仍處于劣勢。他認為,數字經濟外循環不足,可能導致錯失全球數字紅利、陷入內循環陷阱、制約創新創業的困境。他從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傳統貨物貿易數字化轉型、數字貿易與傳統服務貿易融合等多個維度,提出了數字貿易發展和提升數字經濟開放合作水平的路徑和措施。
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區塊鏈專委會主任陳曉華認為,數字科技其實源自信息技術及互聯網技術,同樣是一場技術革命,其本質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優化用戶體驗。他提出數字經濟要實現“五化”,即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治理化、數據價值化、數字資產化。他認為數字經濟有三個要素,一是數字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新基建技術;二是數字產業,技術變革勢必會帶來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三是數字金融。他提出了人才鏈、科技鏈、價值鏈、產業鏈、金融鏈“五鏈并發”的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全新思路。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院長孫寶文提出,數字經濟加速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擴展,工業云服務、大企業雙創、企業互聯網化、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他認為,內需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輾轉騰挪的空間,可以建立一條與全球價值鏈平行的國內價值鏈,網上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有助于抹平東西部之間的“制度落差”。數字經濟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由“外需+WTO”轉向“產業+互聯網+內外貿易”。他建議,通過加強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消費升級、改善營商環境、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進數字化、工業化、城鎮化融合等措施,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北京科技大學企業與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何維達認為,要激活數字經營新動能,必須健全自動化風險控制機制。他分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大層面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舉措。宏觀層面,通過加強金融科技戰略部署,夯實底層技術,搭建人才梯隊,促進金融科技可持續發展;通過加大宏觀金融審慎監管力度,打造新型監管體系,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推動數字經濟安全高效運行。中觀層面,通過金融識別,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和中介機構。微觀層面,多管齊下,提高監管和執法部門的協調性和辦事效率,有效引導數字金融為企業風險承擔注入動能。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本文來自【江西日報-江西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