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有未來嗎(《飛出個未來:區塊鏈中的時間多重性》:重新審視時間概念)
2022-12-25
當我們談論到“區塊鏈”的概念時,很多詞匯會第一時間涌入腦海,例如:去中心化、難以篡改、數據可靠……但當我們從區塊鏈的概念出發,用富有哲思的視角將區塊鏈與時間聯系在一起,去探索數據空間中的新的時間參照時,會有怎樣的新收獲呢?近期,由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獲獎者之一畢昕策劃的展覽《飛出個未來:區塊鏈中的時間多重性》在現代汽車文化中心開展,讓我們一起跟隨著這個展覽去重新審視時間的概念。 在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畢昕的導覽下,我們進入展廳,看到的第一件作品是藝術家尤里·帕蒂森的作品《世界時鐘 東(真實時間擬像復制品)》《世界時鐘 西(真實時間模擬復制品)》。
誠如作品名稱,這是兩件相互連接的雕塑裝置,藝術家利用兩種不同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以及源自全球各地的部件集合,對當下時間的地緣政治紋理展開思索,進一步提出了一個問題:區塊鏈是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持續更新的去中心化時間標記賬本,還是說它僅僅重申了“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老生常談?有趣的是,這兩件裝置也被畢昕巧妙地安排在了展廳的東西對角線。整體展覽也被設計為順時針與逆時針兩條動線,也隱喻著“起點可以是終點,結束亦能是開始”的概念。 其中,有一件藝術家海倫·諾爾斯的作品《涓滴——一種新的垂直主權》,需要觀眾將一枚硬幣投入一臺用來展示將法定貨幣轉換成加密貨幣機制的機器(現場工作人員會幫助操作),當觀眾投幣之后,裝置便開始運作,現場的大屏幕會展示藝術家記錄的一系列不同場景下的拍賣——以太坊峰會的與會者、紐約區塊鏈公司ConsenSys 的員工、北曼徹斯特奧彭肖市場中的曼城人以及倫敦市中心的俄羅斯社群——他們在蘇富比拍賣行購買其文化藝術品。
諾爾斯通過記錄他們的著裝而非身份來拍攝這些社區競拍 (community bid),最終揭示代表這些不同經濟體的群體紋理。簡單的投幣動作可以引發觀眾一系列更加深層的思考,而“涓滴”社群中任何幫助過這項工作取得成果的成員都將通過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獲得等分價值的以太幣。
隨后,我們與畢昕又看到了諸多引人深思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去思考財富分配、親密關系、聲音貨幣甚至是穿越時間等話題,進一步體會到時間的多重性。據畢昕介紹,展覽整體聚焦于時間、社會和政治秩序、共識機制的構造、能量和情感的流通與技術時間的滑移,通過構建超驗、能量與思派三種平行的時間網絡,帶領觀眾一起尋找時間的分叉和技術的詩意。 展覽現場作品 / 經濟橘園 2021
畢昕進一步解釋,“所謂的超驗時間(Chimera Time,算法-時間),即從區塊鏈技術出發,探討了時間的概率性。能量時間(Energy Time,生態 - 時間)則批判性地探討了我們如何辯證地看待技術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的博弈與依存。思派時間(Spime,社會關系 - 時間)將時間與空間合二為一,探討政治、情感、社區連結在時空中的軌跡,以及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聯系與干預。”畢昕繼續說,“每一件作品不一定只是對應一種時間網絡,很多作品都同時包含兩種或是三種的時間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有很多觀眾互動元素,進一步拉近了觀眾與這個展覽的距離,當我們親自體驗藝術裝置后,才會完成這一次時間多重性的旅程,也能夠對畢昕寫下的一句話感同身受——技術的內在邏輯本身也許是單一的,但藝術性、創造力、想象力與情感等因素將會讓這種邏輯變得復雜、迷人。也許藝術性地顛覆技術,才是逃逸線性時間的工具。 《飛出個未來:區塊鏈中的時間多重性》展覽評判性地審視數字世界中的時間概念,以響應“顛覆未來”這一主題。展覽中的作品從計算機科學、分布式技術、社交情感構造與文學的交叉領域探索了連續的賽博時間與離散的區塊時間,追詢區塊時間的概率性如何為思考時間的可能性創造新的維度,而離散的區塊時間如何生成未來的岔路。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3月31日。
策展人 畢昕歡迎走進多維時間現場 畢昕現居住在上海的策展人與研究員。目前任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執行總監,同時負責 CAC 公共項目活動的策劃。2020 年,她聯合策劃了展覽《加密 _ 流形(crypto_manifold)》,將智能合約、分布式自治組織(DAO)、加密算法等區塊鏈技術議題納入文化與社會語境進行討論。自 2019 年起,她聯合創辦了自出版品牌愜意忙 MondayOFF,以紙上策展的方式探索數字時代的青年生活與當代文化。
當我們審視數字世界中的時間概念時,我們能夠討論些什么?“其實我們討論的依舊是一些我們從來沒有解決的問題。”畢昕希望鼓勵大家參與到對時間和技術的不同層面的探討,就如何營造一個更加公平、健康和有韌性的未來展開對話。
策展人畢昕長期以來關注網絡藝術、虛擬空間與網絡文化。她的策展實踐關注藝術、分布式技術與當代社會文化/亞文化的交集,同時,她也不僅僅只有策展人一個身份,她還通過寫作、實驗與原型開發,重新思考技術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的倫理關系,以及Web3.0時代下的基礎設施和可持續技術。
在與她的對談中,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飛出個未來:區塊鏈中的時間多重性》策展前后的故事。
下面,我們一起與施蕊妮聊一聊她的創作故事吧。
Q 這件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A 其實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擴展在大眾內心根深蒂固的對于區塊鏈的認知,目前大眾了解到的區塊鏈技術更多的是它和金融屬性的綁定。很多項目方會用看似深奧的白皮書和栩栩如生的渲染圖刻畫出區塊鏈已然落地的美好遠景,但也是僅僅停留在融資階段,之后項目就不了了之了,于是不可避免地大眾對區塊鏈技術有非常多負面的印象。所以,如何顛覆這些負面印象是一個主要的困難。基于區塊鏈的 Web3.0 變革不僅僅關乎金融,就像科技不僅僅關乎功能一樣。歸根結底,它服務于我們的情感。這是 FuneralPlay 和 LoveCounter 這兩個虛構的,基于區塊鏈技術打造的葬禮 / 婚姻服務網站想要傳達的。 Q 在您看來,在這個線上宇宙中形成的這段親密關系,從個人和社會層面來講,有怎樣的優勢?A 在目前 Web2.0 的環境中,愛情在數據與技術的介入下,已經不再只是兩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當兩個人的相遇是由算法建議、為科技所驅動,我們在平臺經濟下的情感交流會隨著越來越多的市場價值、資本、技術、政治的劇烈改變越發復雜。所以,我們虛構了這樣的一個平臺,用戶擁有對自己數據的所有權,自行運營一段自己的親密關系,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去中心化的親密關系的制度,不需要跟隨約定俗成的算法建議或世俗成見,自定義自己的高質量親密關系。 Q 聊一聊整個《飛出個未來:區塊鏈中的時間多重性》這個展覽吧,您對這個展覽主題如何理解?A 在區塊鏈技術中,每一個時間節點都記錄了一個時間賬本。整個展覽是一個很好的隱喻,每一位藝術家都對區塊鏈技術賦予的時間產生不同維度的理解。仿佛說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節點,但我們不約而同有一個共識——拋開金融屬性的區塊鏈技術,顯露的時間的真實性才更令人著迷。 Q 您的作品中與“時間”有關的小設計有哪些?可以舉例說明。A 比如說“業力”(Karma)的概念,就是用戶在自定義合約后,可以通過不同的增值活動對婚姻合同的貢獻來獲得“業力”。比如說,兩名用戶共同在線一千小時,就可以在線領養一個AI小朋友等等,“用愛發電”這個詞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點,就是提供了一種 Web3.0 時代下的關系安全新圖景。 Q 目前,您有沒有收到體驗者的反饋,或者體驗者的故事,跟我們分享一下吧?A LoveCounter 為這次以時間為主題的展覽創作一件叫做情感自治區的數字收藏,在這里,戀人們可以免費認領土地存儲愛的永久記錄。這件作品概念是,戀人們在以社交軟件為主導的 Web 2.0 上所留下的愛的交流,比如早年的 MSN,到后來的 QQ, QQ空間再到現在的微信,或許哪天這些依賴中心化平臺的產品的服務器關閉,那么這些愛的蹤跡也就不復存在了。于是我們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了一個愛的地圖,戀人們可以將他們堅信愛情在雙方之間發生的特定時間留下標記,愛情或許會消逝,Web2.0環境下愛的數字足跡或許也會隨著中心化服務器的關閉而消失, 但情感自治區里相愛的時間戳將記錄永恒。我們的策展人畢昕上周剛剛結婚,她領完證之后和伴侶在情感自治區里認領了一塊愛的紀念碑,我覺得還挺有意義的。
現代汽車文化中心Hyundai Motorstudio 館群是特別的品牌體驗空間。它旨在展示公司的藝術靈魂和其對藝術、設計及科技等多領域藝術實驗的研究性嘗試。在這里,大眾可以了解和見證作為汽車行業詞匯的“motor”,和用于深思和創作的空間 “studio”的結合。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年度大獎由現代汽車集團及現代汽車文化中心于 2017 年創立,現已成為挖掘和支持中國新銳策展人的重要平臺。每年,大獎通過年度主題的發布,促進策展人對時下重要議題進行創新與批判性的探索。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 以“顛覆未來(Disruptive Futures)”為主題,旨在推動集體討論,思考如何在日新月異的顛覆性技術時代中,構建人類可持續性的多樣化未來。
展覽現場作品 / 世界時鐘 東(真實時間擬像復制品)
展覽現場作品 / 世界時鐘 西(真實時間模擬復制品)
誠如作品名稱,這是兩件相互連接的雕塑裝置,藝術家利用兩種不同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以及源自全球各地的部件集合,對當下時間的地緣政治紋理展開思索,進一步提出了一個問題:區塊鏈是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持續更新的去中心化時間標記賬本,還是說它僅僅重申了“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老生常談?有趣的是,這兩件裝置也被畢昕巧妙地安排在了展廳的東西對角線。整體展覽也被設計為順時針與逆時針兩條動線,也隱喻著“起點可以是終點,結束亦能是開始”的概念。 其中,有一件藝術家海倫·諾爾斯的作品《涓滴——一種新的垂直主權》,需要觀眾將一枚硬幣投入一臺用來展示將法定貨幣轉換成加密貨幣機制的機器(現場工作人員會幫助操作),當觀眾投幣之后,裝置便開始運作,現場的大屏幕會展示藝術家記錄的一系列不同場景下的拍賣——以太坊峰會的與會者、紐約區塊鏈公司ConsenSys 的員工、北曼徹斯特奧彭肖市場中的曼城人以及倫敦市中心的俄羅斯社群——他們在蘇富比拍賣行購買其文化藝術品。
展覽現場作品 / 涓滴——一種新的垂直主權
諾爾斯通過記錄他們的著裝而非身份來拍攝這些社區競拍 (community bid),最終揭示代表這些不同經濟體的群體紋理。簡單的投幣動作可以引發觀眾一系列更加深層的思考,而“涓滴”社群中任何幫助過這項工作取得成果的成員都將通過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獲得等分價值的以太幣。
隨后,我們與畢昕又看到了諸多引人深思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去思考財富分配、親密關系、聲音貨幣甚至是穿越時間等話題,進一步體會到時間的多重性。據畢昕介紹,展覽整體聚焦于時間、社會和政治秩序、共識機制的構造、能量和情感的流通與技術時間的滑移,通過構建超驗、能量與思派三種平行的時間網絡,帶領觀眾一起尋找時間的分叉和技術的詩意。 展覽現場作品 / 經濟橘園 2021
畢昕進一步解釋,“所謂的超驗時間(Chimera Time,算法-時間),即從區塊鏈技術出發,探討了時間的概率性。能量時間(Energy Time,生態 - 時間)則批判性地探討了我們如何辯證地看待技術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的博弈與依存。思派時間(Spime,社會關系 - 時間)將時間與空間合二為一,探討政治、情感、社區連結在時空中的軌跡,以及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聯系與干預。”畢昕繼續說,“每一件作品不一定只是對應一種時間網絡,很多作品都同時包含兩種或是三種的時間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有很多觀眾互動元素,進一步拉近了觀眾與這個展覽的距離,當我們親自體驗藝術裝置后,才會完成這一次時間多重性的旅程,也能夠對畢昕寫下的一句話感同身受——技術的內在邏輯本身也許是單一的,但藝術性、創造力、想象力與情感等因素將會讓這種邏輯變得復雜、迷人。也許藝術性地顛覆技術,才是逃逸線性時間的工具。 《飛出個未來:區塊鏈中的時間多重性》展覽評判性地審視數字世界中的時間概念,以響應“顛覆未來”這一主題。展覽中的作品從計算機科學、分布式技術、社交情感構造與文學的交叉領域探索了連續的賽博時間與離散的區塊時間,追詢區塊時間的概率性如何為思考時間的可能性創造新的維度,而離散的區塊時間如何生成未來的岔路。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3月31日。
策展人 畢昕歡迎走進多維時間現場 畢昕現居住在上海的策展人與研究員。目前任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執行總監,同時負責 CAC 公共項目活動的策劃。2020 年,她聯合策劃了展覽《加密 _ 流形(crypto_manifold)》,將智能合約、分布式自治組織(DAO)、加密算法等區塊鏈技術議題納入文化與社會語境進行討論。自 2019 年起,她聯合創辦了自出版品牌愜意忙 MondayOFF,以紙上策展的方式探索數字時代的青年生活與當代文化。
當我們審視數字世界中的時間概念時,我們能夠討論些什么?“其實我們討論的依舊是一些我們從來沒有解決的問題。”畢昕希望鼓勵大家參與到對時間和技術的不同層面的探討,就如何營造一個更加公平、健康和有韌性的未來展開對話。
策展人畢昕長期以來關注網絡藝術、虛擬空間與網絡文化。她的策展實踐關注藝術、分布式技術與當代社會文化/亞文化的交集,同時,她也不僅僅只有策展人一個身份,她還通過寫作、實驗與原型開發,重新思考技術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的倫理關系,以及Web3.0時代下的基礎設施和可持續技術。
在與她的對談中,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飛出個未來:區塊鏈中的時間多重性》策展前后的故事。
Q-北京青年周刊
A-畢昕
下面,我們一起與施蕊妮聊一聊她的創作故事吧。
Q-北京青年周刊
A-施蕊妮
Q 可以聊一聊您的作品《LoveCounter》創作的靈感來源嗎?A 好的,LoveCounter 其實是我上一個作品 FuneralPlay的續集。FuneralPlay 與 LoveCounter 是兩個虛構的概念項目,邀請觀眾思考在一個區塊鏈技術成熟的未來,那么葬禮和婚禮,這兩個我們人生或許情感密度最高的兩個儀式中會遇到的場景,以及 Web3.0 時代里數字遺產、數字資產與未來的殯葬形態,婚戀形式的關系。 《LoveCounter》《LoveCounter》是一個圍繞婚戀智能合約(marriage smart contract,縮略為 MSC)提供一系列服務的虛擬平臺,致力于在 Web3.0 環境中為所有形態的戀人搭建情感自治區域。Q 這件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A 其實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擴展在大眾內心根深蒂固的對于區塊鏈的認知,目前大眾了解到的區塊鏈技術更多的是它和金融屬性的綁定。很多項目方會用看似深奧的白皮書和栩栩如生的渲染圖刻畫出區塊鏈已然落地的美好遠景,但也是僅僅停留在融資階段,之后項目就不了了之了,于是不可避免地大眾對區塊鏈技術有非常多負面的印象。所以,如何顛覆這些負面印象是一個主要的困難。基于區塊鏈的 Web3.0 變革不僅僅關乎金融,就像科技不僅僅關乎功能一樣。歸根結底,它服務于我們的情感。這是 FuneralPlay 和 LoveCounter 這兩個虛構的,基于區塊鏈技術打造的葬禮 / 婚姻服務網站想要傳達的。 Q 在您看來,在這個線上宇宙中形成的這段親密關系,從個人和社會層面來講,有怎樣的優勢?A 在目前 Web2.0 的環境中,愛情在數據與技術的介入下,已經不再只是兩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當兩個人的相遇是由算法建議、為科技所驅動,我們在平臺經濟下的情感交流會隨著越來越多的市場價值、資本、技術、政治的劇烈改變越發復雜。所以,我們虛構了這樣的一個平臺,用戶擁有對自己數據的所有權,自行運營一段自己的親密關系,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去中心化的親密關系的制度,不需要跟隨約定俗成的算法建議或世俗成見,自定義自己的高質量親密關系。 Q 聊一聊整個《飛出個未來:區塊鏈中的時間多重性》這個展覽吧,您對這個展覽主題如何理解?A 在區塊鏈技術中,每一個時間節點都記錄了一個時間賬本。整個展覽是一個很好的隱喻,每一位藝術家都對區塊鏈技術賦予的時間產生不同維度的理解。仿佛說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節點,但我們不約而同有一個共識——拋開金融屬性的區塊鏈技術,顯露的時間的真實性才更令人著迷。 Q 您的作品中與“時間”有關的小設計有哪些?可以舉例說明。A 比如說“業力”(Karma)的概念,就是用戶在自定義合約后,可以通過不同的增值活動對婚姻合同的貢獻來獲得“業力”。比如說,兩名用戶共同在線一千小時,就可以在線領養一個AI小朋友等等,“用愛發電”這個詞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點,就是提供了一種 Web3.0 時代下的關系安全新圖景。 Q 目前,您有沒有收到體驗者的反饋,或者體驗者的故事,跟我們分享一下吧?A LoveCounter 為這次以時間為主題的展覽創作一件叫做情感自治區的數字收藏,在這里,戀人們可以免費認領土地存儲愛的永久記錄。這件作品概念是,戀人們在以社交軟件為主導的 Web 2.0 上所留下的愛的交流,比如早年的 MSN,到后來的 QQ, QQ空間再到現在的微信,或許哪天這些依賴中心化平臺的產品的服務器關閉,那么這些愛的蹤跡也就不復存在了。于是我們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了一個愛的地圖,戀人們可以將他們堅信愛情在雙方之間發生的特定時間留下標記,愛情或許會消逝,Web2.0環境下愛的數字足跡或許也會隨著中心化服務器的關閉而消失, 但情感自治區里相愛的時間戳將記錄永恒。我們的策展人畢昕上周剛剛結婚,她領完證之后和伴侶在情感自治區里認領了一塊愛的紀念碑,我覺得還挺有意義的。
現代汽車文化中心Hyundai Motorstudio 館群是特別的品牌體驗空間。它旨在展示公司的藝術靈魂和其對藝術、設計及科技等多領域藝術實驗的研究性嘗試。在這里,大眾可以了解和見證作為汽車行業詞匯的“motor”,和用于深思和創作的空間 “studio”的結合。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年度大獎由現代汽車集團及現代汽車文化中心于 2017 年創立,現已成為挖掘和支持中國新銳策展人的重要平臺。每年,大獎通過年度主題的發布,促進策展人對時下重要議題進行創新與批判性的探索。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 以“顛覆未來(Disruptive Futures)”為主題,旨在推動集體討論,思考如何在日新月異的顛覆性技術時代中,構建人類可持續性的多樣化未來。
文 王雅靜
編輯 韓哈哈
人物攝影 李英武
資料提供 現代汽車藝術中心
點擊以下封面,一鍵下單新刊
「 2022年11月10日 王松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