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推動國企高質量發展)
作者:杜國功(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國有企業行動指明了方向。激發發展潛力,增強增長動力,提升發展質量,推動改革深化,建設一流企業,國有企業尤其需要高度重視、培育構建和鞏固提升核心競爭力。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
提升核心競爭力是邁向高質量的必由之路。國有企業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因此,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有力支撐和顯著特色。牢牢抓住核心競爭力這一主題,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蹄疾步穩指明方向、創造條件和提供可能。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既是對國有企業提出的更高期待和標準要求,也指明了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和著力點。
聚焦核心競爭力是國際化經營的關鍵變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更加集中地體現在企業和公司層面。國際社會分工和世界經濟演進規律表明,刻舟求劍和封閉僵化不是應有選項,擴大開放和深度融入才是必然選擇。國有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國際化經營能力,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就在于是否具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保持十年磨一劍的執著和韌性,高度重視和始終圍繞核心競爭力用力發力,才是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有效路徑。
培育核心競爭力是改革縱深化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如何在堅持守正創新的基礎上推動持續深化國企改革?首先需要明確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國有企業改革方向與要求,進而充分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三個方面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要求:宏觀和監管層面,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整體和共性層面,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微觀與個性層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其中,前兩個方面是第三方面的前提和基礎,第三方面是前兩個方面的落地和體現。前兩方面改革成效最終都要在培育提升核心競爭力方面得到檢驗和證明,這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不可逾越的環節。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點
首先,準確把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與主要特征。一方面,核心競爭力不同于普通競爭力,是更關鍵、更基礎、更深層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核心競爭力不僅是指某一方面、某一環節或者某一層面的競爭力,而是基本能力間配置組合形成的一種系統狀態或發展格局。核心競爭力具備四個基本特征:一是獨占性。不同企業面臨的環境不同,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不同,形成的核心競爭力自然也不同,并且難以被競爭對手模仿、復制或超越,具有獨特性、專屬性;二是價值性。核心競爭力通過包括但不限于成本領先、服務精準、需求滿足、效用增加、效率提升、技術創新、市場份額等方面,能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提高服務效率,增加顧客效用,從而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比較優勢或創造價值,具有持久性、穩定性;三是延展性。核心競爭力能夠為企業延伸產業鏈、進入新領域、拓展新市場提供潛能、支撐或保障,具有輻射性、帶動性;四是融合性。核心競爭力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后形成的狀態,其培育和構建、鞏固和提升過程尤其需要將知識、技能、資產、資源、機制等要素有機組織協同起來,具有綜合性、系統性。
其次,技術創新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本質要求。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國有企業大都處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是構成實體經濟的骨干力量。因此,深刻認識發展機遇挑戰,著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主動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既是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的需要,也是國有企業的職責使命所在。一要樹牢危機意識和底線意識,發揮企業主體地位作用,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國家戰略要求,錨定技術創新目標,全力推動規劃落地,集聚各方各類創新資源要素,營造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不斷增強科技支撐力和產業帶動力;二要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原始創新和核心技術的需求提出者、創新組織者、技術供給者、市場應用者,掌握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主動權、話語權;三要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鏈鏈長,遵循技術創新規律、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成長規律,加強產業鏈開放合作,積極利用各種市場化手段、工具,著力提升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化塑鏈的能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努力成為產業發展方向選擇的引領者、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的支撐者。
第三,卓越管理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自從20世紀90年代管理科學成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到“十二五”時期圍繞13個管理領域開展兩年專項管理提升活動,再到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提出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管理實踐始終與時俱進。新時代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構建,對企業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通過科學而有效的管理,組織起各種資源、能力或要素。一是面對產業布局范圍寬、行業領域跨度大、管理層級相對多的客觀實際,能夠形成上下貫通、運行高效的管控模式,建立界面清晰、系統完備的管理體系,形成職能條線、業務條線協同互補、同向發力的管理格局。特別是完善總部層面統籌指導、引領推動,業務層面組織實施、中樞協調,以及基層層面貫徹落實、改進完善的管理機制;二是面向外部環境、市場競爭、客戶需求,能夠從企業全價值鏈、全產業鏈視角出發,覆蓋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各業務,梳理緊盯各流程各環節關鍵控制點,解決打通運營管理堵點難點問題,形成個體點、業務線、工作面、全鏈條、大系統的閉環、暢通、高效的管理流程;三是聚焦增強企業經營活力和動力,樹立精益管理理念,用好精益管理方法,精簡或消除不創造價值的冗余或活動,以最優品質、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對市場需求作出快速響應,對內選樹標桿、樣板企業,對外對標領先、典型企業,推動全員勞動生產率、百元營業收入成本、凈資產收益率等關鍵管理指標持續得到優化改善。
第四,賦能與賦智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形成是漸進的、動態的、長期的過程,核心競爭力形成后也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尤其需要同外部環境的深度調整、產業行業的變革方向、企業自身的特色優勢和主責主業的戰略重點等緊密相連,始終賦予核心競爭力新的時代元素和智慧能量。一要增強推動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感,以客戶需求創造價值為牽引,以提高產品服務質量為重點,以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為抓手,以智能化決策、大數據管理、數字化治理為依托,形成橫向集成、縱向貫通、業務協同、均衡發展的運營業務數字體系,不斷創新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和服務保障模式,重塑業務價值,增強控制力和影響力;二要充分認識加強組織學習的重要性。組織學習是組織為了適應持續變化、實現發展目標、提升核心競爭力,而圍繞信息、知識和技能所采取的針對性行動安排。要從個體學習向組織學習轉變,從組織內部學習向打破組織邊界學習轉變,從傳統基礎知識學習向新模式、新技術、新形態、新業態學習轉變,從鍛煉能力、培養技能、提高本領為目的學習向培養認知、開拓思維、激發創新為目的學習,從有限時間空間內學習向隨時隨地終身學習轉變,主動面向未來趨勢,管理把控不確定性,提升立足企業視角和戰略全局的學習成效,把核心競爭力的感知、理念與要求深度融入到企業的價值觀、愿景、文化、品牌和成長基因中去。
來源: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