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外是什么世界(《元宇宙傳播》:在元宇宙世界里,傳播會變成什么樣?)
最近《阿凡達2》上映,又勾起了十多年前看第一部時的回憶。
想當初看到電影里的人戴上頭盔,通過意識變身為阿凡達星球上的外星人,如真人一般身臨其境參與到外星球的各種活動中,實在是非常神奇又大膽的想象。
如今再回想,卻突然發現,這個想象已經成真了,這不就是現在很火的“虛擬現實”嗎?也就是“元宇宙”。
“元宇宙”這個概念已經火了兩年多,從當初的不太理解、一臉懵懂到現在已經逐漸熟悉和接受,也看到了它的大趨勢和未來社會的種種想象。
對于元宇宙的研究也在不斷地擴展到各個領域。由趙雪波和趙倫兩位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學者,較早進入元宇宙實踐領域,結合自身的傳播學專業領域進行探索和研究。
兩位學者合著的新書《元宇宙傳播:未來傳播學框架》,在講解元宇宙的特點基礎上,從傳播學角度來探討和講述元宇宙的傳播特點,涉及到傳播結構、模式、原則、功能等,幫助我們理解元宇宙框架下的傳播學特性、功能和意義。
傳播的基礎是媒介,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科技環境之下,媒介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傳播特性。
在古代,人們通過語言、文字和實物進行記錄和傳播信息,到了現代,隨著電子科技的出現,人們發明了電報、電話、電視機、廣播電臺等設備,也成為重要的傳播媒介。
到了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傳播媒介更加復雜,信息傳播也更加快速高效,信息源和受眾之間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前的單向被動傳播,而是雙向互動的方式,這也使得傳播的要求更高,效果進一步放大。
那么在元宇宙時代,雖然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也有了新形式和新環境,在它的框架之下會出現什么樣的媒介?傳播會呈現什么樣的特點?如何能夠讓傳播實現效果?
元宇宙媒介域會出現更多的媒介,也需要更多的媒介技術參與進來共同構建新的媒介環境。比如在虛擬現實的場景中,受眾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如何進行信息傳播與互動?如何主動參與到各種場景之中?如何設置針對獨立受眾的元宇宙環境?
作者認為,元宇宙媒介域有三種理念互相關聯,需要進行厘清:
首先,元宇宙是一個集中融合了各種媒介、技術及其使用、過程、環境和效果等的場域,而不是由具體事物所代表的一種獨立媒介;是一個集合,而不是個體。
其次,元宇宙作為一個媒介域,又是一個獨立的整體,一個集群式的個體。還是一個多重的媒介域,包含著其他各種大大小小的子媒介域。
最后,元宇宙是一個開放的、無限擴展的媒介域,為未來的各種可能的新媒介繼續敞開大門。
可以看到,元宇宙環境下的媒介有著多變的形式,既能獨立又能互相關聯形成集群,既能進行聚焦,又能進行無限擴大和變換形式,有著各種場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也給了人們更大的開拓空間去進行嘗試和體驗。
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說過,媒介是人的延伸。在互聯網環境之下,人的各種感官都得到了延伸,看到、聽到、感受到超出身體所能觸達的信息。
在元宇宙中,虛擬現實進一步強化了人的感官功能,網絡中的虛擬世界更加有真實感。在這種環境下,人對信息的感知和體驗也更加敏感和投入。同時,個體也更有主動性進行互動和傳播,這個時候,人自身也成為了一種媒介,既傳播信息,也創造信息。
在《阿凡達》里,男主角的意識通過專業設備進入一個新世界,從原來的旁觀者被動接受信息,到后來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成為這個新世界中的真實一員,最終改變世界,創造歷史。這不正生動地體現了在元宇宙中,人這個傳播主體從受眾向媒介轉變的可能性嗎?
這也正契合了作者在書中提到的“精神元宇宙”概念,元宇宙傳播要回到人這個“元媒介”,成為接觸客觀世界、進行人際傳播的重要一環。個體意識的傳導就是一種“內向傳播”,最終要回到“我”這個主體上。
在傳統傳播學上,“5W模式”構成了傳播的結構,即是指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傳播效果5個元素。
在元宇宙中,這一結構也將發生變化,也許只需要4W就能構成傳播。傳播者與傳播受眾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這兩者有可能合二為一,個體既可以是傳播者,也可以是受眾,在傳播鏈條里都是重要的主體,難以區分主次。
比如現在網絡中大量的自媒體,既接收大量的信息,也生產信息進行傳播,他們有著雙重身份。在元宇宙的虛擬世界里,個體需要主動參與到其中,就成為了信息傳播的重要一環。
關于元宇宙中的傳播模式和特性,會發生許多變化,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關注和探討的。本書從傳播專業角度提出了這一課題,也讓我們能轉變角度去思考傳播學在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