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區塊鏈技術是什么(區塊鏈技術在現代金融管理中的運用與實踐)

    區塊鏈技術是什么(區塊鏈技術在現代金融管理中的運用與實踐)

    摘編自雜志文章《區塊鏈技術在現代金融管理中的運用與實踐》,原文刊于《現代商貿工業》(國內統一刊號:CN42-1687/T;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3198)2021年1期。【本文為全文】

    【作者】劉惠玲(廣州華商職業學院)

    劉惠玲,廣州華商職業學院金融學院院長,女, 1964年12月出生,籍貫,河北,職稱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金融。

    【摘要】現階段,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企業所得稅是影響企業稅后凈利的重要因素,據此本文先闡述了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的意義,然后分析納稅籌劃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幾項因素,使企業能夠更好地開展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目前,該技術已經逐步在金融管理中得到廣泛運用,其獨有的不可篡改等特性使得價值的傳遞不再需要中心的信任機構進行背書,其基礎架構的應用可以改造現有信息不對稱和數據真實性所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本文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基礎架構,重點分析了區塊鏈技術與數字貨幣的關系,闡述了其運用與實踐中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希望能為未來的研究與技術運用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區塊鏈;數字金融;數字貨幣

    正文

    一、 區塊鏈技術的產生及沿革

    區塊鏈技術首先被應用于比特幣。2008年,中本聰第一次提出區塊鏈概念。其歷史發展經歷了五個不同的階段:一是技術試驗階段(2008—2009),2009年1月比特幣開始運行;二是小眾交易階段(2010—2012),2010年2月第一個比特幣交易所成立;三是市場初期階段(2013—2014),受金融危機影響,比特幣進入市場后因價格上漲迅速而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但因其不夠成熟,所以伴隨政府監管力度的加大,交易所倒閉,其市場價格大幅回落;四是大眾市場階段(2015—2017),比特幣與主流經濟呈相互替代態勢,2016年隨著全球經濟的下滑,比特幣的市場價格再次出現迅速飆升的態勢,與此同時,相關的虛擬貨幣以及區塊鏈應用迅速發展;五是市場監管階段(2018—2020),相關的監管政策、標準陸續出臺。尤其是從2019年到現在,我國已將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正在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已成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在區塊鏈技術初創階段,’“區塊”和“鏈”是相互分割的,區塊由三大要素組成:本區塊的ID(散列)、若干交易單、前一個區塊的ID。到2016年在被廣泛使用時,才被變成“區塊鏈”(Blockchain)。區塊鏈技術于2009年隨著比特幣首次推出而付諸應用。它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具有形成分布式、免信任、時間戳、非對稱加密和智能合約等五大技術特征。根據我國工信部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區塊鏈的定義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經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 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廣義區塊鏈,是利用塊鏈式數據機構來驗證和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和計算范式。

    (一)區塊鏈有別于互聯網

    互聯網的作用主要在于信息的傳遞;而區塊鏈的主要作用則在于價值的轉移。區塊鏈作為一種價值網絡,鏈上的數據都將因為需求的存在,而被定義為資產,需求即價值。未來將在internet上形成一個

    “finance-internet”,其前驅為bitcoin,即傳統金融從私有鏈、行業鏈出發(局域網),bitcoin系列從公有鏈(廣域網)出發,都表達了同一種概念——數字資產(Digital Asset),最終向一個中間平衡點收斂。

    (二)區塊鏈不同于比特幣

    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技術,比特幣是作為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實例。去中心可以在許多方面產生實例,如智能資產、社區性的信貸機構等。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但其作用并非僅僅局限于比特幣,整個區塊鏈就是比特幣的公共賬本。

    (三)區塊鏈技術的沿革

    1. 關于區塊鏈1.0——貨幣

    比特幣是錢,(被視為無主貨幣)是數字現金,是一種在互聯網上買賣物

    品的方式。比特幣分價值鏈由許多不同的支持者構成——軟件開發者、礦工、交易所、商戶處理服務商、網絡數字錢包公司、用戶/消費者。

    比特幣和法幣有著本質的不同。比特幣價格變化波動范圍大,很難估算這個數字到底能表明多大程度的有意義的經濟活動。一般意義上的數字貨幣通常無法控制自己發行的通貨數量,并決定其在市場上的價值。法幣是“法定貨幣”或“法償幣”的簡稱,是國家以法律形式賦予其強制流通使用的貨幣,如美元、人民幣、歐元、英鎊等。

    2. 區塊鏈2.0——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做為一個應用,能在區塊鏈去中心化、自治和非實名制。區塊鏈是通向人工智能的一個潛在方式,因為智能合約平臺現狀正被設計得更加自動化、自治化和復雜化。

    3.區塊鏈3.0——超越貨幣、經濟和市場的公正應用

    區塊鏈3.0的運用,需要對整個貨幣體系進行重新認知。包括:人們的社會行為可以從無到有產生價值;貨幣是價值產生的載體,貨幣本身的價值依賴于其他事物;貨幣的價值產生是一種可能性,而非決定性;社會整體價值相對穩定;通過合適的方法,在合適的情況下給予合適的對象以合適的貨幣可以產生更大總量的社會價值;整個社會系統的貨幣像水一樣不斷找到并流向更可能轉化價值的群體。

    二、 區塊鏈技術與數字貨幣的關系

    數字貨幣是指在某些場合下,能夠被有效使用的有價值物。或指的是“一個

    可以在某個經濟體系內賺取且使用的價值單位”,包括聲譽、健康、意圖、關注、時間、想法和創造力等。譬如聲譽,是一個價值單位,是身份地位或一個人能完成的某種任務的替代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非金錢性質的貨幣。上述“價值單位”性質亦如此。

    (一)數字貨幣的多樣性

    基于區塊鏈的加密數字貨幣包括比特幣、萊特幣和狗狗幣等各類貨幣。2016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宣布對數字貨幣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2016年12月,數字貨幣聯盟——中國FinTech數字貨幣聯盟及FinTech研究院正式籌建,火幣是聯合發起單位之一,中國即將推廣應用的數字貨幣被稱為“數字法幣”。

    (二)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的關系

    數字貨幣與區塊鏈緊密相連。區塊鏈是數字貨幣的最底層技術,也是最重要的技術手段。除此之外,數字貨幣的使用技術還包括移動支付、可信可控云計算、密碼算法等。數字貨幣最大的特點是可編程,它本身是一段計算機程序,是一段代碼。因為可以編程,所以也可稱其為智能化的貨幣,可以同時完成結算確認,清算交易等。

    (三)數字貨幣發行的特點

    從全球范圍來看,數字貨幣發行是數字經濟下的一種大趨勢,各國央行都在研究。數字貨幣的主要特點包括:

    1. 基于區塊鏈的發行,沒有偽鈔、殘鈔。

    2. 去中介化的發行。數字貨幣在發行和流通環節中,取消了貨幣派生和創造的環節。數字貨幣與央行發行基礎貨幣,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進行貨幣創造,把一個基礎貨幣變成三個或者五個貨幣乘數的效應相比,能較好控制信用擴張。

    3.效率高,成本低。與數字經濟零邊際成本、零交易成本的商業模式相匹配。

    4.智能化、自動化。分布式賬本、密碼學賬戶體系和數字貨幣適合數字化經濟的場景。

    三、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貨幣及國內金融管理運用中的難點

    國內央行數字貨幣屬法定貨幣,是紙幣(M0)的替身。央行數字貨幣和移動支付兩者功能類似,一方面可以對貨幣流動進行更好的掌控監管;另一方面也可以脫離銀行賬戶進行價值轉移,使得用戶可以直接進行匿名可控的交易。

    (一)中心化的“雙層運營”模式

    央行數字貨幣堅持的是中心化的雙層運營管理模式,而非“去中心”。所謂雙層運營,是指央行通過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從而形成“中央銀行—商業機構”的雙層運營模式。雙層運營模式能夠避免風險過于集中到單一的金融機構,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規避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及傳播。但從目前情況看,國內數字貨幣的出臺,仍有三大難點需要克服:一個是技術的成熟度,二是數字化貨幣的跨境流動,三是對于人民幣非法活動的監管。

    (二)數據孤島與數據不對稱

    1. 數據孤島問題。國內數字金融業已形成五類典型模式,即銀行類模式、電商類模式、運營商模式、社交類模式以及搜索類模式,而國外數字金融則形成了征信服務與借貸服務兩類主要模式。無論是哪類模式,開展數字金融的前提都離不開數據累積,與國外征信數據交互貫通相比,國內存在著嚴重的數據孤島問題。

    2.數據不對稱問題。數字金融有助于緩解傳統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但與此同時卻引致了嚴重的數據不對稱。主要表現在數據規模和質量的不對稱、數據技術的不對稱、數據管理的不對稱、數據效用的不對稱、數據外部性的不對稱、數據監管的不對稱等。與信息不對稱相比,數據不對稱是基礎層面的不對稱,對市場主體的影響更為深刻。

    (三)風險管理技術及法律法規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數字金融的運用尚處于摸索和實踐階段,鑒于區塊鏈的分布式特性,與之相適應的風險管理技術有待開發、應急對策有待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制定和健全,否則將對金融行業未來的發展帶來不穩定影響。

    (四)人才儲備不足

    在現代金融行業中,較為注重金融專業素養的培養,缺乏計算機學、軟硬件研發應用、網絡編碼學、加密算法技術、數學原理等跨學科學習培訓與人才儲備;通常情況下,熟悉并且精通區塊鏈知識和技術的專業人員,往往在金融領域卻涉獵不深。區塊鏈數字金融運用和產業化進程需要大量的兼具技術和金融運營的跨界復合型人才。

    四、區塊鏈技術在現代金融管理與運用中的對策建議

    區塊鏈技術尚處于初級階段,在技術、管理應用、政策監管、人才儲備等方面面臨較大的挑戰。鑒于該技術在未來金融發展中意義和作用,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區塊鏈技術基礎原理研發探索,并著力在創新技術應用上加大扶持力度。如加快推進數字金融區塊鏈技術的研發運用;健全并完善區塊鏈技術支撐下的數字金融的法律法規;構建數據平臺的治理與監管體系,.明確分類、采集、監測、統計、管理標準,形成多部門、跨市場、互聯互通的普惠金融數據平臺體系,提高治理的效率和精準度;著力培養區塊鏈數字金融專業人才,創新專項人才培育機制,培養數字金融復合型人才。通過各種方式,挖掘具有可培養潛質的數字金融復合型人才,打造適合區塊鏈數字金融的合作團隊等。

    參考文獻:

    [1]江海峰.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模式研究.浙江大學,2018

    [2]劉洋,唐任伍.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域下的區塊鏈金融模式綜述與合規創新探析. 金融發展研究,2019(07):21-31

    [3]朱紀偉.區塊鏈:數字金融的基石.信息化建設,2019(07):56

    [4]賈逸群,劉玲.基于國際視野的區塊鏈發展及應用分析①[J].科技資訊,2019,第17卷,第30期

    [5]王軍. 區塊鏈技術對金融業的影響和挑戰. 財政監督,2018(11):108-111

    [6]涂永前,徐進,郭嵐.大數據經濟、教據成本與企業邊界[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5):40-46.

    歡迎進入中國知網《現代商貿工業》雜志閱讀和參考引用原文

    《現代商貿工業》雜志官方投稿郵箱:xdsmgy@vip.163.com;

    官方網址:http://www.xdsmgy.cn/

    相關文章
    草莓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