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比特幣和黃金的走勢(比特幣七個月跌七成:“數字黃金取代濫發法幣”敘事或破產?)

    比特幣和黃金的走勢(比特幣七個月跌七成:“數字黃金取代濫發法幣”敘事或破產?)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抗壓能力如此脆弱,跌幅甚至遠遠超過其他主流貨幣和金融資產,顯然不是一種優質貨幣應有的表現。 (人民視覺/圖)

    2022年6月18日、19日,比特幣兩度盤中跌破2萬美元,最低跌至1.8萬美元以下。從6.9萬美元的歷史高位跌下神壇,比特幣僅僅用了7個月,跌幅超過70%。

    本輪暴跌不是一次幣圈常見的過山車行情,直接原因很簡單,就是美元在加息與縮表之下,泛濫而到處尋找投資機會的美元正在收縮,比特幣首當其沖。更進一步,在美元加息與縮表之下,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抗壓能力如此脆弱,跌幅甚至遠遠超過其他主流貨幣和金融資產,顯然不是一種優質貨幣應有的表現,“數字黃金”“避險資產”“長遠取代濫發的法幣”的敘事與神話難以為繼。

    人類歷史上的貨幣形式千奇百怪,最終只有兩種成為主流貨幣。一種是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貨幣,另一種則是以美元為代表的法幣即主權信用貨幣。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貨幣,貴金屬貨幣是去中心化的貨幣。人們使用金幣,看重的是黃金的成色,而不是哪個金幣上的國王頭像。進入紙幣時代,貨幣要有“含金量”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直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徹底和黃金脫鉤后,人類社會才真正進入“主權信用貨幣時代”。支撐這些貨幣信用基礎的不再是黃金,而是所謂的主權信用,這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

    盡管全球金融體系對主權信用貨幣有一套復雜的機制,但是終歸無法避免“主權不講信用”的風險——壟斷發幣權的各國政府總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超發貨幣。新冠大流行期間,美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就是這么干的。

    主權信用貨幣太容易擴張了。這不是什么秘密,但一直缺乏技術手段去解決。直到互聯網引領人類社會進入數字時代,古老的貴金屬貨幣借助數字技術復活了——比特幣誕生。

    比特幣的所有設計都是對黃金的刻意模仿,而且憑借數碼技術的加持,解決了貴金屬貨幣的種種缺陷。也難怪很多經濟學者、金融人士把比特幣視為主權信用貨幣有力的挑戰者。完美的去中心化貨幣,就是比特幣神話的開端。

    黃金作為普通商品的歷史源遠流長,遠遠早于貨幣出現。人們喜歡黃金的光澤、質感,用以制作貴重的飾品,用作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在此后的貨幣競爭中,黃金憑借其優越的物理化學屬性打敗了貝殼、玉石、象牙等諸多競爭者,最終勝出。

    比特幣的設計者和擁躉似乎只注意到了“貨幣天然是金銀”,天真地認為只要把黃金的生產方式、交易機制以數碼技術“復刻”,就能完美制造出“數碼黃金”。然而,他們忽視了即便是黃金,也“天然不是貨幣”,比特幣更不是。

    比特幣是“裸奔”進場的。2008年比特幣橫空出世時,沒有人知道比特幣到底“值多少”。其“幣值”完全是主觀的,2010年一萬個比特幣只能購買兩個披薩,區區數年后一個比特幣竟然可以購買一個披薩店。這一起點就“很不黃金”。

    比特幣的擁躉們當然清楚這一點,但是他們樂觀地認為只要比特幣頻繁用于交易,就會在很短時間內形成幣值的市場共識。比特幣也確實有了頻繁的交易,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作為計價工具的貨幣,而是成為其他貨幣(主要是美元)的計價對象。這是資產交易,而不是貨幣流通。用美元計價的比特幣只是一種宣稱自己是貨幣的金融資產。

    更為糟糕的是,比特幣過于投機的資產屬性阻止了它的貨幣化進程,投機者唯一的目的就是從快速交易中獲益。這些炒幣者上下其手,快速推高了比特幣的幣值,反而讓其貨幣功能消失殆盡——比特幣買披薩成為笑料后,幾乎所有比特幣的持有者都不會干這樣的“蠢事”。強烈的升值期待讓比特幣退出了流通領域,成為更加純粹的投機工具。然后,和所有的過度投機一樣,崩盤只是時間問題。

    或許2010年用比特幣購買披薩時,它曾有過一點點貨幣化的跡象,但是很快就在投機交易哄抬價格的吵吵嚷嚷中消滅于無形。作為一種投機工具后,比特幣所謂“去中心化、高度匿名性”的科技光環,和郁金香的神奇變異一樣,僅僅是投機者哄抬價格的敘事罷了。

    比特幣的擁躉宣稱,比特幣是按照奧派貨幣去中心化理論精心設計的,但是他們忽視其強調的市場自發秩序。市場自發秩序不是理性建構的產物,而是市場活動長期積累起來的觀念、習俗自發形成的。黃金自發地成為了貨幣,不是人為設計的結果。

    當然,比特幣的失敗并不意味著貨幣去中心化理論錯了。只要主權信用貨幣濫發的風險繼續存在,還將繼續面臨去中心化的新貨幣的挑戰。只不過,這將是一個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將會經歷反復試錯、競爭和淘汰。

    (作者系歷史、經濟學者)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關不羽

    相關文章
    草莓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