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比特幣連續大漲(又來利好!一度大漲超8%,比特幣再創歷史新高)

    比特幣連續大漲(又來利好!一度大漲超8%,比特幣再創歷史新高)

    每經編輯:李凈翰 蓋源源

    美國當地時間周三,道指收盤下跌7.10點,或0.02%,報31430.70點;納指漲53.24點,或0.38%,報14025.77點;標普500指數漲6.50點,或0.17%,報3916.38點。其中,納指和標普500指數創收盤歷史新高。

    圖片來源:Wind

    美股大型科技股漲跌不一,蘋果跌0.19%,亞馬遜跌0.74%,奈飛跌1.06%,谷歌漲0.11%,Facebook跌0.54%,微軟漲0.69%。

    熱門中概股漲跌不一,嘉楠科技漲28.8%,刷新歷史新高,趣頭條漲28.2%,云集漲25.8%,虎牙直播漲19.7%,洪恩教育漲16.6%,極光跌13%,開心汽車跌10.1%,1藥網跌9.6%,嗶哩嗶哩跌5%。新能源汽車股漲跌不一,蔚來汽車跌1.57%,小鵬汽車跌1.51%,理想汽車漲1.56%。

    與美股相比,比特幣的漲幅更讓人感到驚嘆。當天,比特幣一度上漲8.48%至48690美元,超過此前創下的歷史新高。消息面上,美國兩家主流金融機構萬事達和紐約梅隆銀行近日均宣布推出加密貨幣相關服務。

    圖片來源:Wind

    兩家主流大型金融機構宣布接納比特幣

    2月11日周四,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主要托管提供商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宣布,今年晚些時候起,將為機構客戶持有、轉讓和發行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最終計劃是將數字貨幣與國債和科技股等其他資產同等對待,執行該計劃的平臺尚處于原型階段,該銀行已經在與資管經理等客戶討論將數字貨幣納入托管的計劃。

    紐約梅隆銀行的資產服務與數字業務首席執行官Roman Regelman表示,“數字資產已成為主流”,隨著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價格水漲船高,資管公司、對沖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開始要求大型托管銀行們像對待其他更傳統的資產一樣看待數字資產。截至目前,上述機構客戶不得不使用單獨的托管人來持有投資的加密貨幣。

    他也稱,將數字資產完全整合到華爾街的傳統基礎架構中還需要三到五年時間,但有跡象顯示這一天即將到來。紐約梅隆銀行沒有限制允許客戶申請托管的加密數字資產種類。有分析稱,這是首家大型托管銀行公布將數字貨幣視為其他傳統資產同等地位的路線圖。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全球支付巨頭萬事達卡于當地時間2月10日宣布,計劃今年晚些時候在其網絡上支持某些數字貨幣。分析稱,萬事達卡主要專注于接納穩定幣,后者的價值由美元等法幣和其他傳統資產支持。公司還稱,正積極地與全球計劃推出數字貨幣的主要央行保持聯系。

    目前,萬事達已經為客戶提供了進行數字貨幣交易的卡,將增加數字貨幣支付功能,這一變化可能會讓商家向已經涌向數字資產的新客戶敞開大門。不過,公司也明確表示,并非所有數字貨幣都將在其網絡上得到支持,并補充稱,數百種流通數字貨幣中的大多數都需要加強合規措施。

    彭博資訊(Bloomberg Intelligence)大宗商品策略師Mike McGlone稱,比特幣似乎正處于價格上漲“近乎完美的風暴中”,特別是周一獲得特斯拉投資15億美元的背書后,5萬美元成為比特幣下一個整數阻力位。外匯經紀商Oanda Corp.的高級市場分析師Ed Moya也稱,萬事達卡和紐約梅隆銀行的官宣,都證實了金融機構對加密貨幣態度的根本轉變,加密貨幣將進一步被主流接受。

    比特幣暴漲暴跌是常態

    但在一些人看來,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交易不穩定、大幅波動,限制了它們在許多日常交易中的使用。

    據經濟日報,知名數字資產交易平臺OKEx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威廉表示,“比特幣是一種高風險類資產,價格波動非常大,暴漲和暴跌并不是偶然,而是常態。”

    回顧比特幣的過往行情,用“過山車”來形容十分貼切。據統計,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比特幣月均漲跌幅超過10%的一共有8個月。在更早的2017年12月,比特幣創下19783美元紀錄,隨后價格一路下跌,一度快跌破3000美元,一年內大跌80%。

    自2020年10月以來,比特幣在海外部分機構投資者的追捧下迎來牛市,從1萬美元漲到超過4萬美元。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中小投資者開始尾隨入場,并采用貸款、衍生品交易的形式加杠桿炒幣,尤其在2020年12月下旬比特幣價格突破2萬美元后,這種現象愈演愈烈。

    “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個泡沫周期可以分為孕育、繁榮、亢奮、困境、衰退五個階段,近期市場的暴跌,以及隨后的反彈,只不過是在泡沫周期中困境階段的典型表現之一。”李威廉表示。

    避險情緒的上升也成為推動本輪比特幣牛市的重要原因。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經濟低迷,全球主要央行實行寬松貨幣政策,推高了市場通脹預期。為了規避名義本金的受損,以及追求更高收益,投資者囤積現金的需求自然演變成對黃金和比特幣的需求。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華爾街見聞、經濟日報、Wind資訊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
    草莓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