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到底是什么(元宇宙 元宇宙到底是什么?人類現階段能否在“元宇宙”中生活)
近日有一則新聞,進入人們視野,2022年11月9日Meta(原facebook)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發布公開信,宣布Meta計劃裁員超11000人,占其員工總數13%。他公開承認了自己的預判失誤:“不僅電子商務回到了此前趨勢,而且伴隨著宏觀經濟下滑,競爭加劇,廣告流失,導致Meta收入遠低于預期。”
作為美國科技四巨頭之一的meta,自2019年以來,其發展戰略“以Facebook為先”的戰略,更改為“以元宇宙為先”的戰略”后,累計虧損已超過270億美元。
元宇宙有這什么樣的魅力讓扎克伯格如此投入呢?
1. 元宇宙的概念
我們首先要了解以及元宇宙的概念。
元宇宙是由英文“metaverse”一詞翻譯過來的,而最開始提出這一詞的是在1992年美國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中提出的,小說中提出了“metaverse(元宇宙)”和“Avatar(化身)”這兩個概念。人們在“Metaverse”里可以擁有自己的虛擬替身,這個虛擬的世界就叫做“元宇宙”。
隨著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更多的科幻作家都意識到這將是一個新的時代。其中賽博朋克之父美國作家威廉·吉布森,就基于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創作了《神經漫游者》三部區,故事中也描繪了一副光怪陸離的未來世界,人們也可以通過科技,脫離肉身進入交感幻覺的賽博世界。這也不外乎是一種“元宇宙”。
現在元宇宙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概念,但人們不約而同的達成了一個共識,元宇宙一般是指,人類在自然宇宙外,通過數字技術,構建一個與自然宇宙相互糾纏影視的數字虛擬宇宙。但是元宇宙也并不是一種顛覆性技術,它是一種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是在擴展現實(XR)、區塊鏈、云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下的概念具化。現在人們對元宇宙的基本特征可以包括以下幾點:
(1)沉浸式體驗,低延遲和擬真感讓用戶具有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
(2)虛擬化分身,現實世界的用戶將在數字虛擬宇宙中擁有一個或多個ID身份;
(3)開放式創造,用戶通過終端進入數字虛擬宇宙,可利用海量資源展開創造活動;
(4)強社交屬性,現實社交關系鏈將在數字虛擬宇宙發生轉移和重組;
(5)穩定化系統,具有安全、穩定、有序的經濟運行系統。
2. 人類未來能否在“云上”生活
在電影、動漫、小說中對元宇宙的暢想就有很多描述場景了,
早在2009年,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有一部經典電影《阿凡達》,就是有“元宇宙”的暢想,人類通過科技手段,將人類意識穿到克隆人的身體內,并對克隆人進行控制。比較有意思的一點《阿凡達》的英文名《Avatar》也是《雪崩》這部小說中提到一種概念。
當然,說其元宇宙常被人提及的還是2018年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科幻電影《頭號玩家》,它被認為是目前最符合《雪崩》中描述的元宇宙的形態。在《頭號玩家》中,2045年的現實世界處于崩潰邊緣,人們戴上VR就能即刻“逃脫”,轉而進入高度逼真的虛擬世界“綠洲”。“綠洲”里有著完備的虛擬社會形態,包含各行各業的數字內容、數字產品等,虛擬人格可以在其中進行價值交換。而另一部電影《失控玩家》,是繼《頭號玩家》后,被明確打上“元宇宙”標簽的又一部電影作品。該片講述游戲“自由城”中的一個NPC(即非玩家角色),機緣巧合覺醒了自我意識,為了守護自己生活的虛擬世界而奮力拼搏。
不論是《頭號玩家》的“綠洲”,還是《失控玩家》的“自由城”,它們構建的光怪陸離的虛擬世界都可以被稱為“元宇宙”。
自提出元宇宙的概念后,元宇宙的實際應用又是怎么樣的呢
2021年11月,虛擬世界平臺Decentraland公司發布消息,巴巴多斯將在元宇宙設立全球首個大使館。
2021年12月,百度發布的首個國產元宇宙產品“希壤”正式開放定向內測。并在“希壤APP”里舉辦Create大會。
2022年2月,香港海洋公園宣布:香港海洋公園、伙拍TheSandbox合作布局元宇宙。
2022年5月,“元宇宙首爾市政廳”向公眾開放。
元宇宙,現在處于發展階段,大家都在對元宇宙的實際應用在探索,同時對現有的硬件進行升級,而在未來的元宇宙,也將逐漸的向這三點慢慢發展下去:
(1)與現實世界平行
(2) 反作用于現實世界
(3) 多種高技術綜合
現階段人們想在元宇宙中生活,還不能實現。但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又讓我們能夠窺探到元宇宙的生活方式,無現金的支付,數字身份證,遠程辦公,都是未來在元宇宙中生活的基石,但人們也要注意元宇宙是現實生活的輔助,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全部,它永遠只是一個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