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雪崩 元宇宙(元宇宙+,一場概念“雪崩”?)

    雪崩 元宇宙(元宇宙+,一場概念“雪崩”?)

    想象一下,如果讓大學的毛概老師來講元宇宙課會是怎樣的畫面?

    Emmm,腦袋可能有億點瓦特.....

    近兩年元宇宙概念可謂是地毯式涌現。為什么?因為“元”和“宇宙”這兩個詞在中文里都是頂級大詞,有什么比“元”更終極?又有什么比宇宙更浩瀚?它像極了哆啦A夢的四次元空間袋,想要的應有盡有,于是就產生了元宇宙+。

    但是,當一個新東西,你認為它什么都是的時候,就很難界定它具體的用處和發展方向在哪里。所以要是有人漫無邊際對元宇宙大談特談,你放心,風都不信他。

    如果我們回溯源頭,尋找它產生的背景和演變的軌跡,你大抵就能明白這個概念為什么那么炸裂。

    元宇宙一詞來自1992年賽博朋克科幻小說的代表作《雪崩》,當時互聯網才剛剛開始普及,甚至還沒有瀏覽器這項發明,作者斯蒂芬森預言了很多未來互聯網發展的方向和技術、應用、產品和場景,如谷歌地球。

    2000年前后互聯網泡沫崩潰,之后就是web2降臨,產生了社交、虛擬現實、3D、物聯網、第二人生,等等。當互聯網涌現出這么多新的東西的時候,需要出現一個新的名詞去概括它。

    2007年有一幫技術極客、互聯網的創業者、大公司企業家,還有研究人工智能的學者,聯合發表了一份報告《元宇宙路線圖》,而那時的喬布斯剛剛發布iPhone。

    報告從四個技術維度講了元宇宙的發展:一是化身和身份的技術(Intimate);二是連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技術(Extimate);三是仿真技術(Simulation);四是增強現實的技術(Augmentation)。

    四個象限代表了元宇宙發展的四個方向,包括虛擬世界、鏡像世界、增強現實、生活紀錄(lifelogging)。

    在web2的時代,報告提出了互聯網從2D時代向3D時代遷移,對元宇宙的發展,做了中期與長期兩個十年的展望。技術上的預言偏保守,而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無畏的虛擬新世界”。

    2009年《雪崩》進入中文世界,metaverse被翻譯成超元域,而不是元宇宙,因為元宇宙的文學底色是賽博朋克,它是反烏托邦現實世界中衍生出來的虛擬世界,由代碼創造出來的虛擬結構。

    在數字烏托邦與反烏托邦里,技術的強大可能超越人類的控制,它可能成為權力的放大器,被用于邪惡的目的。這里跟大家介紹兩部今年暑假最佳的動畫番《賽博朋克:邊緣行者》和《萬神殿》,具體劇情自行觀看,這里不作討論。

    元宇宙的概念在30年前互聯網剛開始普及時被提出,在15年前互聯網發展到web2的時候,被用來定義下一代互聯網,即3D web 。所以今天的元宇宙并不應該被當成一座沉寂多年才爆發的火山,我們只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在重新定義元宇宙。

    “元宇宙+”其實也不是所謂的概念“雪崩”,它是技術進步的產物,也是一個社會文化演變的產物。

    《雪崩》中的元宇宙,脫胎于一個全球化混亂的現實世界,而我們在構建元宇宙時,不要放棄讓現實世界更美好。

    相關文章
    草莓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