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宇宙其實就是人類自己(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元宇宙?)

    宇宙其實就是人類自己(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元宇宙?)

    我們現在天天聽到的元宇宙,其實與《黑客帝國》中的母體更接近,即孕育、生成事物的環境,所以元宇宙的翻譯應該是Matrix,而不是Meta。

    當我們在憧憬未來時,首先要搞明白人類自身的地位。或許憑借過去幾百萬年,尤其是過去一萬年的成就,我們可以自豪地宣稱人類是地球的支配者。但如果我們把時間拉得更長,把眼光放得更遠,在認識到了自身其實非常的渺小和卑微后。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只是活在一個并不算大的概率中。


      簡而言之,與地球生命33億年的歷史相比,人類歷史不過白駒過隙。人類的智慧形態,很有可能只是生命進化歷史中的一次普通嘗試。在未來,或許用不了多久,人類就會因為某種未知的災難而集體滅亡。既然是未知,當然不可能知道它何時來臨,也不可能知道我們又將如何毀滅。
      所以,想要預測未來,首先就得將眼光投向過去。生命過去是如何演化和生存的,在未來,大概也會如此。如果你自信到可以用幾百萬年的時間去改變長達數十億年的經驗和慣性,那只能說是幼稚。


      過去數十億年里,生命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為了生存不擇手段,二是通過持續和不同的變異演化求得在自然篩選面前的茍且。前者是一種主動行為,目的仍然是為了達成后者的目標。
      當我們試圖追問人類的未來時,我們首先要知道人類是如何生存的。答案就是故事的組織。
      人類的各項身體機能在這個世界上都算不上佼佼者,唯一的優勢就是大腦容量足夠大,并因此讓我們產生了自我意識。而后,才有了角色的概念,最后在故事的組織下,萬千角色匯聚在一起,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完成了在整個地球生物圈的脫穎而出。


      這些故事很早以前叫神話,之后又有家庭、部落、國家、主義等等。無論它們叫什么名字,故事的功能始終是將人們最大限度地組織起來。組織規模越大,效率越高,則競爭力越強,生存機率越高。這就是人類歷史的基本邏輯。
      所以,當我們在憧憬未來時,首先不是要看這個故事對我們是否友好,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夠建立一個更加高效的組織。如果不是,它被描述得再美好,也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夢。


      再回到元宇宙概念,如果你認為它將是一個讓人們擺脫現實的束縛,讓人類的意識自由自在地隨心所欲地幸福地生活在一個虛擬的數字世界里。那這樣的世界肯定無法實現,因為它違背了人類生存的基本邏輯。如果它不能讓人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更加高效地組織在一起,那它只能是一個幻想中的烏托邦。
      但如果元宇宙能夠讓人類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打破國界、種族、階層、認知等藩籬,促進人類社會的進一步融合,則它極有可能會成為人類社會下一個進化的目標。
      事實上,如果用這樣的標準來審視這個世界,事實上元宇宙早已啟動,現在只是到了加速成熟的階段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人們不光為了生存而發明科技,不光為了認知而學習知識。我們還不自覺地在宗教、文學、戲劇、電影、音樂、藝術等領域投入了大量精力。這些東西,本質上就是種種能夠改變人的思想促使我們拆除思想上的物理上的邊界實現更大規模融合的努力。而這一切相對于生存和物質這些實體化的事物來說,本身就是虛擬的存在。
      當你讀到一部國外的經典小說感慨人類悲歡殊途同歸時,當你看到一部電影對身邊有類似遭遇的人生出同情時,事實上你的思想就已經在人類文明的Matrix中被孕育和改變。人類社會所謂的道德、法律、思想等等,都可以說是在同一個Matrix中孕育出來的。否則,你如何解釋幾千年來甚少交往各自獨立演化的各地區文明,都向往善良和正義,都厭惡邪惡和不公?

    這說明,智人這個族群從一開始就同處于一個封閉的元宇宙里,這是十幾萬年來智人族群演化的結果,所以人類文明才會有趨同的現象。而過去一萬年的人類文明可以說只是元宇宙的0.5,或者說元宇宙就是人類文明的2.0。無論未來元宇宙會是什么樣子,它首要的特征是融合,而不是虛擬。

    相關文章
    草莓视频